史记是以什么叙事为主-史记是以什么叙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该书以历史事件为中心,通过具体的人物、业绩和细节描绘,将全部中国的历史发展串连起来,构成了一部具有完全体系的大型历史著作。
史记体裁
《史记》体裁是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史记的叙事手法如下:
战争,一个宏太的主题,既是最具震撼力的历史画卷,又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肖像。一般说来,作家在创作长篇巨著时,为了表现出战争的规模、气势,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描写:一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探寻这些战争发生的根源,使人感受到“苍天”的变化莫测。
二是由此及彼,从局部地区的战争入手,对战争的规模和态势作比较细致的描述。《史记》就属于后者,它所叙述的战争包括不少规模很大、波澜壮阔的战役。在这些战争中,它注重了人物的描绘,因而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下《史记》战争叙事的三种笔法。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即按照时间先后次序,依次展开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史记》的许多战争都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叙述的。 《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著名的历史著作,就是这样的结构。 《项羽本纪》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它叙述了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本反抗秦朝暴政的历史故事,是这类作品中较早的一雕。按照地理方位顺序叙事,即按照地理方位的顺序,来描写不同的战争。这种笔法首先是运用于黄帝与圭尤的深鹿之战和炎黄之战这样的著名战争。
其次是出于军事上攻守得失的需要,以及避免以往战争给人带来的混乱感觉。《鸿门宴》、《下之围》、《该下之战》等一批史书名篇,都是采取这种笔法。 《史记》在刻画人物时,非常注意从不同侧面揭示他们的思想性格。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六国论》和《项羽本纪》中也有这种描写。《六国论》突出地写了赵国的将相如何被秦灭亡的过程,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秦统一战争的残酷性,显示出秦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项羽本纪》中还特别提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叹,来总结楚霸王项羽短暂而悲壮的一生。本文中的秦人却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李陵是个卑微的侍从,但他坚持自己的正义观念,宁死不肯投降。
苏武是个名声卓著的“使节”,汉朝廷派他去匈奴,目的只是让他劝说单于归顺汉朝,并没有杀害他的打算,可他偏偏要背叛自己的祖国,甘愿做异族的阶下囚。司马迁把这两个人放在一块儿,实际上是赞扬那些忠贞不渝的爱国志士。
《史记》战争叙事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