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用什么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用什么粒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理论,预言了光具有粒子性。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乔治·赫尔曼·卢瑟福在1911年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预言,他使用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气,发现了电子。因此,答案是:卢瑟福使用α粒子进行实验并发现了电子。
卢瑟福发现了什么
质子。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欧内斯特·卢瑟福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还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卢瑟福的发现对世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被世人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