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物以类聚-物以类聚什么迁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类似的事物集聚在一起,而不同的人会被分类。因此,“迁移”可以理解为一种把类似的事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进程,也能够理解为人或群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行动。例如,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的现象。这类迁移多是由于各种缘由,如寻觅更好的就业机会、改良生活环境或寻求教育和医疗资源等。“迁移”是一种将事物或人群从一处移动到另外一处的现象,其中“物以类聚”的概念也能够用于描写这一过程当中的类似性或差异性。
关于八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寒食:清明节;元宵:元宵节。早晚都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整天寻欢作乐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挥:摆手。手一招就来,手一挥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指用人时非常随意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麾:同“挥”,挥手。形容为人刚正不阿,坚定不移,不轻易听命于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
责己以周,待人以约周:周到,引申为严格;约:简单,引申为不苛求。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厚
责人以详,待己以廉责:要求;详:完备,引申为苛求;廉:少。对他人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宽松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官:古代保存档案文件的机构;府:古代保存财货的机构。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升天:死亡;出世:生。佛出生又死去。指活过来又死去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指消息由一个人迅速传递开去
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一根丝不能织成线,一棵树不能形成林。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事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比喻在寻常的人或事物中出现了个不同寻常的人或事物
养小防老,积谷防饥积:聚,储蓄。生养儿子是为了方便老年生活,储存谷物是为了防备荒年挨饿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当:对着。和阎王比较好打交道,与阎王手下的小鬼很难沟通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
言有尽而音意无穷语言有穷尽而含意没有穷尽。指诗文等蕴含着深刻含义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话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行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诺言。指言行不一致
艳如桃李,凛若冰霜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相门有相,将门有将相:宰相、丞相、相国。指宰相和大将之家的子孙能够继承父业,有将相的才能
闲话休题,书归正传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有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担当合适的职务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惜:爱惜。爱惜衣服,才有衣服穿;爱惜粮食,才有粮食吃。指珍稀财物不浪费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卧榻之侧,岂容酣睡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指从未有过冤仇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铁佛伤心,石人落泪铁铸的佛会伤心,石雕的人会掉泪。形容极其悲惨可怜
跳在黄河也洗不清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间只有你我两人才知道这个秘密,不能对别人说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日:太阳;土:国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天上少有,地下难寻形容极其稀少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坦白:无隐瞒。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抵抗会得到严肃处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身在江海,心驰魏阙江海: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驰:心神向往;魏阙:指朝廷。指虽不为官,仍关怀朝政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得,知道。形容学问渊博,无所不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苏州、杭州比天堂还要美好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上不属天,下不着地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偿:偿还。杀人者须抵命,欠债者要还钱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弹:用手指拨弄。三天不弹琴,手就像长满荆棘那样不灵活。比喻技艺不经常练习,就会生疏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恒:月上弦。像逐渐圆满的上弦月亮,像太阳刚刚升起。比喻正处在兴盛时期或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日远日疏,日亲日近疏:疏远;近:亲近。不经常在一起就日益疏远,经常在一起就日益亲近
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做工。太阳升起就做工,太阳下山就休息。泛指简朴单纯的生活
日中必移,月满必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说:“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子贡立刻明白了。
2. 子贡论孔子文言文阅读答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仲尼的有才干并且不知道怎样有才干.”
3. 《孔子马逸》文言文解释原文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冯述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译文有一天孔子出游:途中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人很生气:捉住马儿并把它关起来.子贡知道后,就低声下气的前去恳求农人放了马儿,没想到农人不理会子贡.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于是命马夫前去.马夫对农人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马儿还给马夫.〔自是至理,安得不从!〕 〔冯评译文〕物以类聚,在粗人面前谈论诗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所以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这番话若是从子贡口中说出来,恐怕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相差太远,彼此早已心存距离;然而孔子为什么不先要马夫去,而任由子贡前去说服农夫呢?--若一开始就让马夫前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尤,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世人常以成文的法规来约束他人,以资格来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长来期望他人.这样,天下事哪有成功的希望呢?。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D 13.B 14.A 15.(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 (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
(“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 A故:所以,因此。B报:报复,报仇。
C置:弃置,放过。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
(3)成语解词法。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传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
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
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5)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
(6)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
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关键字①“然”,这样。
“加”,奔赴。“去”,离开。
“之”,到。
②“今”,如果。
“示”,显示。“加”,超过。
“相率”,相随。“朝”,这里作动词,朝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
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
田常忿忿地变了 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
5.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一意孤行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译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 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高风亮节
( 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仅从上述语句中,看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正直仁爱,守城自谦,彬彬有礼的人。
6.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子贡问政》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
原文: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贡问时》的释义:
1、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 *** 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
2、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也就富足了。百姓不富足,您跟谁富足呢?”
子贡: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2、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3、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7. 子贡观礼文言文翻译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注释
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
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
③薨:诸侯死谓薨。
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0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