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朝代的铜盘值钱呢-什么朝代的铜盘值钱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由于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铜盘都有其本身的价值。铜盘的价值取决于其年代、材质、工艺、保存状态等多种因素。

一般来讲,清代时期的铜盘由于历史久远,且制作精美,所以其价值较高。同时,如果铜盘上刻有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那末其价值也会相应增加。

另外,如果铜盘的保存状态良好,没有破损或腐蚀,那末其价值也会提高。反之,如果铜盘已破坏严重,那末其价值就会大大下降。

因此,如果想要知道某个朝代的铜盘值多少钱,需要具体分析具体的铜盘,并斟酌各种可能影响其价值的因素。

商周各个时期青铜器的风格和特征

商周青铜器造型艺术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着冶铸技术的提高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朝代来谈。

1、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坡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器形有鼎、越、觚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装饰各种纹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等。

2、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鋬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二、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以动物为主,但这些动物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们背离了具体的动物形象,成为怪异的,而又风格化的、幻想的、恐怖的超现实的动物形象。有些动物虽然源于自然生活,但自身的特征已被淡化,形象变得神秘,从而远离了现实生活。这一时期青铜器装饰中,几何图案得到了充分运用,其中有的作为辅助装饰,也有的作为主体装饰,但人物图案较少,植物图案更为少见。这一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装饰图案有:虎纹、鹿纹、牛头纹、凤鸟纹、蝉纹等纹饰,并且通常在云雷的底纹上再加上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是几个字的族徽形象。长篇铭文习见,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区别。在商代流行饕餮纹、云纹、泉纹,而到了西周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夔龙纹和分尾的鸟纹、窃曲纹、波带纹、重环纹及瓦纹。

1、饕餮纹。也称兽面纹,常以左右对称形式的正面形象装饰于器物的腹部。它二目圆睁,嘴巴张着,露出尖利的牙齿,头上两只有力的大角向上或向下弯着,样子显的狰狞恐怖。据《吕氏春秋61先识览》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由此可见,这种狰狞恐怖的凶狠形象完全符合“食人”这一含义。饕餮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中无处可寻,就它的形象看来,似乎有些牛的特征,但它决非是世间哪种具体的动物所能够对应的,不然就不会造成如此神奇的感觉。饕餮纹在商代常作为主题纹饰来装点不同的器物,西周后期逐渐失去纹饰的主题地位,而常出现在器耳或器足上。

2、夔龙纹。夔龙造型与近代的龙相似,但形态简练,且独角独足。它目圆瞪,口大张,多以侧面形态构成。它的动态多有变化,如头有向上、回首、下望,龙尾分上卷、下绕,身体有平伏、弓身、回旋等,并在组织上还有单体和连体的区别。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形象在不同的运用中,竟然表现出了如此丰富的变化,使这一造型增添了神奇的感受。

3、凤鸟纹。凤鸟纹似禽鸟,常以侧面姿态作前视或回首状,由两形对称或呈带状形装饰于不同器物。这一造型虽有鸟的特征,但在现实中无处可寻,是幻想中的动物,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这一神鸟由首、身、尾、爪及冠羽和尾翎组成,造型内部用不同的纹样充实。冠羽及尾翎长短与形状变化不一,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则形态多变,极为丰富,还有上翘或下垂等不同变化,姿态优美,精神十足。同时它的嘴巴如鹰成钩状,十分尖利,而且这一形状贯穿各个不同部位,使得这一形象又产生了一定的强劲感和力度感。

4、象纹。这一造型与以上纹饰不同,它源于自然,体现了原型的基本特征,如庞大的身躯,长长的鼻子,粗壮的四肢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形内、形外辅加纹饰的处理使其特征淡化,形象变得有些神秘。比如,前后肢均伸出一钩状纹饰,不仅腿部有些纹饰,而且在象头前端,脖颈上部,臀部等均有相应的纹饰出现。商周青铜器上的其它动物形象也常采用类似的装饰手法。在商周时期的装饰中,除以上提及的各种纹饰以外,还有许多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分别以主体纹饰或辅助纹饰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些不同的几何纹样与各种神奇的动物共同构成了商周青铜器装饰造型的风格特征。 商周青铜器之所以表现出凝重、严肃和神秘的色彩,不仅是由于它们的器物造型和纹样变化所至,纹饰组织构成也起到了十分重的作用。这些大小相间、阴阳共存的密集图案,均以对称的形式构成,这种组织形式无疑加强了青铜器的雄沉神秘之感,也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无论是它的器皿造型还是装饰纹样,都已摆脱了商周时期的那种凝固、宁静、神秘、威严的感觉。从描写“神”转向人,反映现实生活。较典型的青铜如:“宴乐攻战铜壶”,这个铜壶装饰分成三个横带面、上面横带里描写采桑、射箭、狩猎。中间描写宴乐射猎。下面横带描写战争。由于每个横带面的处理手法各不一样,造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处于激烈的变革时代,即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农奴变为农民加上铁器的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由于物质的丰厚,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灿烂文化,造型艺术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战国装饰艺术的特殊风格,冲破了前期神秘、狞历、静止的艺术格局,开创了秦汉以后的整个装饰艺术的新道路。即从崇拜天地祭典鬼神转到面向现实,反映现实。

明清时期。

明清一般指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封建制语境里则专指明朝和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1616-1840年)。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专制大一统朝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大一统多民族形势得到巩固,中国的版图大致奠定。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定鼎天下,故两代合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时期。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