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荆轲比喻成什么人-把荆轲比喻成什么
将荆轲比喻成刺客、剑客、英雄等。
《秦时明月》中,高渐离最仰慕的人是不是荆轲?
高渐离是《秦时明月》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个角色是以历史上燕国人物高渐离为创作原型。荆轲是高渐离的知己好友,也是高渐离最尊敬的大哥。高渐离和荆轲有过一段十分逍遥开心的江湖岁月,俩人谈天论地把酒言欢,结下深厚的情谊。荆轲经常以浅显的事物告诉高渐离其中饱含的道理。因为荆轲的一番比喻,高渐离最终明白“易水寒”的真谛。后来,荆轲去刺杀秦王时,高渐离和荆轲在易水河畔奏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绝唱。
在《秦时明月》第二部中,秦国精兵和卫庄联合攻打墨家机关城。高渐离和雪女知道了,前往机关城阻止秦军的进攻。在机关城内,盖聂和高渐离相遇了,高渐离想要杀掉盖聂为荆轲包虫,此时班大师出现了,阻挡了高渐离杀盖聂。荆天明跟随盖聂来到机关城,高渐离看到荆天明时大吃一惊。高渐离在荆天明身上看到了荆轲的影子,高渐离告诉荆天明要远离盖聂,不要和他走的太近。荆天明向高渐离打探父亲的身份和下落,高渐离和雪女不知道怎样告诉荆天明。此时的高渐离一面保护墨家,一面要保护友人的遗孤荆天明。在《秦时明月》第四部时,蒙恬率领秦军和阴阳家共同围攻墨家,高渐离等墨家子弟因中他人之计暂时性的丧失了内力。高渐离下定决心保护天明,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可见荆轲在高渐离心中地位很重,两人感情颇深。
在历史上,荆轲与高渐离,一个刺客,一个乐师,两个人成为知己,便没有舍弃过这段情谊。荆轲因为燕太子的知遇之恩,情愿冒着危险,去取秦王性命,历史上的成王败寇之说,暂且不谈,就这份为了知遇之恩,抛头颅洒热血之心,可说荆轲是值得人敬佩的。再说高渐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心,为了荆轲报仇雪恨,虽身为乐师,也要筑中灌铅,杀了秦王,虽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可看出高渐离对荆轲的真情实意。
这便是真正的情谊吧,不求功名利禄,不求金银财宝,只因为对方是自己的知己,便可为对方舍掉生命,肝脑涂地。
图穷匕见:比喻形迹败露,事情到最后显露出了真相。
相关人物:荆轲 秦始皇 燕太子丹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秦灭韩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于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国。他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曾策划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事情败露后,燕王喜担心秦国出兵攻打燕国,便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军以求和。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相关人物:祖逖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相关人物:夫差勾践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相关人物:赵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1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