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应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备课应注意什么

教师备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熟习课程标准: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2、 结合学生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等因夙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公道安排时间:教师在备课时应斟酌到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确保每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4、 制定科学的计划: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备课计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

5. 重视反思改进:教师需要定期反思自己的备课进程和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课程下教师备课应注意什么

新课程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新课程下的备课必须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上,备课应让学生在有效接受知识的同时,侧重于培养他们操作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效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接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使学生觉得知识就在身边,产生亲切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开发出具有本地、本班特色的师本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利于学生接受。

二、了解学生,尊重独特,面向全体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显性智能,尊重差异,在充分了解所带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情况的基础上,于教学应达到的“预定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找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时以此为切入点,支持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使他们的三维智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有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增强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更加重要。学会学习既包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检索、搜集分析信息、主动学习探究的意义,又包括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备课应充分设置学生质疑、表达、交流、讨论、合作、动手实验的环节,把展示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教师备课还要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多种方法,让他们从中自主选择,做到“有法”可“依”,提高学习效率。

四、发掘、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对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持。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新课程下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单从空间上就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具体地说,学生的个性、经验、兴趣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学生所犯的错误是资源,家长的阅历、特长、职业背景是资源,学校的走廊、跑道、图书馆,社区的农场、田园、企业都是资源,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时事更是资源。教师要拓宽备课空间,从生活中搜索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充分整合利用,把优化后的资源揉合到课程中,寻找学生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角度和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轻松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情感、能力、认知多元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五、充分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备注是在了解学生、钻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做出整体构想―学什么、怎样学,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评价将产生何种效果等方面都要详尽“预设”,预设越充分,教学过程越有效。但是预设毕竟是教学构想,课堂要比预设丰富的多,尤其是今天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反映汇报的信息会更多更复杂,教师就要善于捕捉,使之转变为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亮点”,促进更有价值的生成。

六、反思修正备课

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这是对备课效果的初步检验,课上完了,但备课没有结束,要在上课的基础上对所备课进行全面发展,把从听课人、学生那里反馈回的信息重新审理,修正原来的备课,为下一轮上课作好铺垫。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途径,所谓“十年备一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上述几点外,教师要备好课,还应对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了解,把知识点纳入体系中去考查;新课程在设置上凸现出综合性的特点,淡化了学科的边缘界定,因此教师备课时还要注意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倡导不同学科之间合作备课,不断提高备课水平。

一、备课须“三知”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必须要 “三知” 。

1、 知教材

这里所说的“知”,既是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也指对具体篇目的深入理解。如,对语文教材,既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区别和写法,又通晓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选入中学课本古今中外的写“梦”的文章,如果我们把它割裂开来孤立的理解,教学效果就不那么好;如果通盘考虑,深知其意,又能结合实际进行类比教学,效果定然及佳。如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是对名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但梦惊醒后即感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发出伤感的慨叹。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是由古人的显赫功绩,想到自己沦落失意,功不成,也不就,而寄情酒月,寻求解脱。杨朔的“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既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也是作者自身意愿和高尚理想的表白。而莫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夫人发的一连串“梦想”,正是由虚荣心酿成的散发铜臭气的梦;正是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悲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