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引进高校人才-合肥为什么引进高校

合肥市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城市,具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高校的缘由有:

1、 培养人材:引进高校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合肥市学习和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人材,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2、 增进科技发展: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引进高校可以增进合肥市的科技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 加强文化交换:高校是文化交换的重要平台,引进高校可以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换,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4、 提升城市形象:引进高校可以提升合肥市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材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发展。

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会选建在合肥?

1958年初,在北京一些领导和科学家倡议下,要以中国科学学院为依托,创办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校技术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69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成立。国务院驻中科院联络员刘西尧主持拟定了中国科大《关于要求创办“五七教育革命实验基地”的报告》,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有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谢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会派人到南阳基地选点。考查人员认为在南阳山区、丘陵地带开办基地确有问题。

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后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协商,指定中国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到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1970年1月军宣队政委贺魁民、革委会副主任王锡清同科学院军代表尚可,革委会副主任王锡鹏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娄学政汇报工作并办理移交手续,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师范学校校址办学,并决定将全校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地厂矿,农场进行“斗、批、改”半天劳动,半天搞运动。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T,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总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

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科大人毫不气馁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现在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的建设发展之中,发展至今各大城市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在我国众多的城市当中,安徽的省会合肥发展的是非常的出色,如今的合肥已经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成员之一,合肥的发展之所以可以这么的出色,与其不断完善的交通有着密切关联之外,与它强悍的科教能力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合肥有着一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名度在国内外都是非常的高,是我国的一座双一流大学,除此之外,合肥还有很多其它实力强悍的高校,比如说像是合工大、安徽大学等,但是却没有其它的双一流大学了。据悉我国知名的双一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将会与合肥进行深度的合作。

据悉合肥将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一校一院两基地,一方面将会通过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强悍的教育资源、师资团队来推动合肥幼儿师专与北师大深度合作,带动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院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方面合肥将会北师范共同建设北师大合肥研究院,建成之后将在教育、防灾减灾、环境治理、类脑智能等领域进行研究发展。

第三方面,北师范大学将会与合肥共建北师大合肥师资培训基地,为合肥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有助于提高合肥的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第四方面将建设教育服务业总部基地,帮助合肥建设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

合肥与北京师范大学的这些深度合作项目如今都还是在商讨阶段,并没有落地实施,不过既然已经开始洽商了,说明发展意向已经明确,未来的合肥将迎来北师范这座双一流大学的入驻,有效的助力合肥快速的发展。

日后若是合肥与北师范大学的一校一院两基地之后,合肥的科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合肥作为我国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发展也是非常的引人关注,近年来合肥的发展速度的确很快,大家对有“霸都”之称的合肥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