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文为什么环节不能写-申论作文为什么环节
《申论》是一种提拔性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申论》写作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掌控。
1、审题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审题就是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规定,了解题目所给定的背景信息和主题范围。只有深入理解题意,才能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搜集素材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前,应结合题目的要求和背景信息,搜集相干素材,以便于更好地组织和展开文章。
再者,构思篇章环节是构成文章整体框架的重要步骤。在这个环节中,应根据题目要求和素材,初步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并肯定每一个部份的主要内容和论述角度。
撰写成文环节是将以上内容三个环节的结果转化为文字的进程。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同时也要注意字数要求和时间限制。
《申论》写作的关键环节包括审题、搜集素材、构思篇章和撰写成文。掌握这些环节,对提高写作效力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申论作文三个分论点是原因,影响,对策并存吗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分论点论证方法:
①正反论证:分论点+正面举例+意义+反而举例+危害+对策(或结论)
②道理论证:分论点+原理效应+举例+影响分析+结论。
③举例论证:分论点+举例+影响分析(或原因分析)+对策。
每一个分论点段落的论据都要围绕这个分论点,和其它分论点无关,要避免段落交叉。
基于金字塔原理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申论作文认识框架
大家都知道,针对一个事件,表述自己的观点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同样也是对付申论作文的一个法宝。
具体来看一组材料:
材料一: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目前,各地陆续出台具体措施,将减负落到实处。
材料二:近日,辽宁省委成立了14个由省级领导牵头的督导督查组,每个组负责深入一个市督导督查。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科学设置督考指标,切实把目标任务考核考准、考实、考出差别,考出干劲。江西围绕精减文件简报、精减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减负措施,还将每年3月份确定为全省政府系统无会月;同时要求省政府各部门原则上每年只得开展1次综合性督查考核,并充分运用暗访、跟踪督办、随机抽查、回访复核等方式开展督查,既摸实情、又听真话。
材料三:落实二字千斤重,这里的千斤重不光是职责所在,在基层干部看来,更现实更直接的还有身体乏累和心理压力。有的市直部门把本该自己负责的事甩给基层。一位基层干部说,一些工作从抓基层促落实变成了问责基层抓落实,把落实的任务甩给基层,把责任下移。需要签责任状的工作有很多,签完再弄个考核办法,然后打分排名,干不好就问责。婆婆太多,大家只能使劲向前冲。
材料四:安徽黄山市委针对会议文件多,检查考核多,材料留痕多等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针对推诿扯皮、不愿担责,服务群众冷硬横推,新官不理旧事等基层最痛恨的问题;针对空喊口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形象工程等基层最反感的问题,提出了45个不准,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对照检查,要求整改到位。
要求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一、构思框架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层减负,而为什么和怎么办则可以找出材料中的一些矛盾点来完成。
如矛盾1:减负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但是减负容易导致基层工作标准降低,减负变相减责。
如矛盾2:减负对于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繁忙的基层是否能够真正的起到作用。
二、草拟提纲
那么我们得出初步的写作框架:
1.能够阐述基层减负的意义,提出自己对基层减负争议的理解。
2.阐述基层减负推出的背景,能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形式主义的种种弊端以及减负的积极意义。
3.能够分清减负与减责、减负与提效的关系,并能够提具体化建议,注意分条罗列,对策可操作性强。
三、填充血肉
第一段破题是什么,介绍背景、重要性以及解析什么是基层减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不仅是落实各项政策的桥头堡,也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第一线,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考核督促和痕迹化管理的过多过滥,以及动辄实施一票否决等形式主义,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因此党和政府下发的关于基层减负的通知,无疑体现了政府主动作为的为民情怀,为基层减负、添足动力,提升了基层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最终还是让群众得实惠。
第二部分为什么可进行危害性等矛盾点剖析。然而减负不等于做减法。减少任务与责任虽然能够立竿见影的贯彻这一政策,却使得减负基层干部变相减责。比如上级领导较少下基层调研,却使用电话、视频甚至口讯远程指挥;再比如减少了现场会议,却在视频会议上加码。这种表面减负,实则减效的做法实际上仍然是形式主义。那么,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则需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第三部分,怎么办,可从明关系、重执行、提效率三方面论述。要明确减负与提效的关系。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负迫在眉睫,但保民生、促和谐提效也刻不容缓。减负是手段和方法,提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要科学做好减法。给基层想干事、敢干事的空间。需要上级机关通过对基层的摸排调研,合并同类文件会议,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抓落实跑一线。建立以一个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避免出现干部忙的忙、闲的闲现象。要合理做好乘法,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推出简政便民之策,打通信息壁垒,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高工作效率;乘着《新公务员法》的东风,打通干部晋升的壁垒,让干部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同时树立问题导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第四部分,发出展望式总结。减负又减责,群众会质疑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效不减负,基层干部负重前行,身心疲惫。因此,减负和提质不应有所偏颇,而是促进减负与提质双促共赢。
将金字塔原理(SCQA结构(情境--冲突--疑问--解决方案))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解决问题思路(也即国家发展、公务员工作)相结合,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基于材料的构思过程相结合。
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考过程的解析
一篇文章必须是围绕主旨/核心观点展开论述的;在申论文里,主旨是最核心的对策,对应着“怎么办”的总观点,牵引出后续的子对策,或者说后续的子对策支撑着总观点。往前溯源,主旨/核心观点是由前面“是什么”、“为什么”阶段所提炼的核心问题,或者自己拟定的独特视角所决定的,而且是对前面核心问题的解答。这个核心问题,是基于对题目要求的把握,对材料的综合理解后,自己认为是最尖锐的,或最紧迫的,或最重要的,或最有必要的。
1、“是什么”阶段
申论考试中,在做最后一道申论作文题时,在构思并写作文的起点时,具体如何展开,是基于题目要求、对试卷材料的理解掌握、对试卷中主题所对应现实社会的理解等,这三方面是构思的起点。一般而言,题目要求都有主题明确、视角独特、结合材料等要求,这时需要基于对试卷多个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类型问题进行归类提炼,合并同类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核心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某一方面主题。
2、“为什么”阶段
是对前面“为什么”阶段所抛出核心问题、独特视角的深度分析,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解决该核心问题的总体思路与综合对策,实际上就是主旨或核心观点。
3、“怎么办”阶段
先对核心观点进行总的阐释,然后再分别论述支撑核心观点的3个子对策。
上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考过程,与金字塔原理的SCQA结构(情境--冲突--疑问--解决方案)是一致的。基于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若干个问题,这就是背景(Situation);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提炼,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就是形成聚焦,形成冲突(Complication);由冲突必然推导出核心问题(Question),而且还需要将该核心问题放在材料背景、社会背景中深度挖掘分析;最后再提出对策,先总后分,先提出核心观点,再分别从三个子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金字塔原理是,一边从上向下地组织思想,一边自下向上地组织材料。在本图中,思考的起点是材料,即基于题目要求,寻找核心问题,是基于材料中所反映的多个问题,经归类、提炼、合并同类项获得的。在“为什么”、“怎么办”的构思过程中,也是以试卷材料为参考的。每一个子对策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可由材料中提出的对策、由材料中问题直接得出的对策等组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