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人吃什么菜最多-阿坝人吃什么菜

阿坝是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其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下是阿坝的一些特点菜肴:

1、 麻婆豆腐:这是一道具有四川特点的传统名菜,用嫩豆腐、牛肉末和豆瓣酱等制作而成,味道麻辣鲜香。

2、 四川火锅:阿坝地区的火锅口味较为辣,特别是红油火锅和鸳鸯火锅,其中加有各种辣椒调料和芽菜、白菜等蔬菜。

3、 毛血旺:毛血旺是一种特点火锅,主要材料包括鸭血、黄鳝、肥肠、猪蹄等,口感麻辣鲜美。

4、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阿坝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将煮熟的羊肉和面条一起烹制,汤汁醇厚。

5. 家常豆腐:家常豆腐是一道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将豆腐煎至金黄色,再加入酱油、盐、糖等调料调味便可。

以上内容就是一些阿坝地区比较常见的菜肴,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等待着大家去发掘。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人口约多少万

人口:约7万人

人口密度:13人/km2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幅员面积5432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全县共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 县境东邻小金县,西靠壤塘县,南与甘孜州丹巴县接壤,北同马尔康县毗连。距省会成都487公里,离州府所在地马尔康92公里。

金川素有塞上江南、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东女国之美誉。地表海拔在1950米至5000米之间,属明显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因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年均气温12.8℃,年均日照2129小时,年均无霜期184天,是雪梨、苹果、花椒、核桃等水果、干果的最适生态区,金川雪梨久负盛名,享誉全国,又有“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这里山清水秀,资源富集。全县现有耕地6万亩,草场283万亩,林地270万亩,森林覆盖率32.3%。因气候独特,县内有虫草、贝母、羌活、大黄等200余种野生中药材,有松茸、黄丝菌、羊肚菌等70多种野生食用菌。目前,已有金川双边白瓜子、金花梨、金川辣椒三个品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农副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为主的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金川已探明的矿藏有锂辉石、黄金、白银、云母、绿柱石、大理石、硅等10余种,尤以锂辉石藏量最为丰富,品位高,开发价值大。大渡河主要支流大金川纵贯全境,流长150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6万千瓦,可开开发量240万千瓦,居阿坝州第一位,是国家大渡河水电梯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级。

金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乾隆皇帝自诩“两大武功”,曾历时10年耗银9000万两两次金川之役的历史遗迹;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驻留金川时建立大金省委以及途中成立的唯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 格勒得沙中央政府留下的众多革命文物;有大自然群雕之誉的索乌山;有天下第一自生石佛—— 东巴石菩萨的嘉绒圣地嘎达山;有曾为全国四大皇庙之一,乾隆亲书“正教恒宣”御匾的广法寺;有名扬海内外,终年香火不断的藏传佛教朝拜圣地观音庙;有宁静幽远的高原湖泊—— 阿科里长海子;有极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金川山水相依,风光迷人,文化底蕴深厚,是镶嵌在川西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内以及大九寨国际 旅游圈东西环线之间的一颗亮丽的明珠、一方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

自然地理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大渡河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塬地带,东南部为峡谷区。

西北部地区山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天然草场畜牧区。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区河谷两岸的冲积阶梯状台地为农耕地,半山缓坡亦有耕地分布,为农业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25.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7%,木材蓄积量1291万余立方米。

林果业资源

金川县拥有林地96.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活木蓄积量2846万立方米,生长着杉、桦、杨、栎等40多个珍贵树种,松茸、黄丝菌、蕨菜等野生食品久负盛名;各种经济林木4.5万亩260万株,金川雪梨驰名海内外,雪梨商品基地已基本形成,全县水果总产量达25,000吨。

矿产资源

金川县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锂辉矿、黄金、白银、云母、绿柱石、大理石、花岗石、钼、铁、铜等十多种,尤其以锂辉矿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开采价值大。现已对锂辉矿、黄金进行开采。

水能资源

金川县溪河众多,水系发达, 大渡河纵贯全境,年总径流量164.8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306万KW,可供开发量182.3万KW,现有装机2,500KW、1,150KW、1,000KW电站各一座和数座乡村微型电站,全县总装机容量8,800KW,仅占可供开发量的0.5%。 大渡河 主要支流杜柯河,水能资源丰富,可供开发量63.9万KW,天然落差406m,经济开发价值高,亟待梯级开发。

金川素有“阿坝州小江南”之称,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年均气温12.8℃,年均日照2129小时,年均无霜期184天。

历史沿革

金川县因境内大金川得名。大金川因沿坷诸山有金矿得名。藏名“促浸”或“齐浸”均系音译,意为大河之滨。亦称“然旦”,以其古代部落首领房名得名。

1950年解放后,仍置靖化县,1953年隶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州,更名为大金川县。

1959年6月将大金川与绰斯甲县的观音桥、周山两区合并并命名为金川至今。

6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绥靖建立了“格勒德沙中央政府及各级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中共大金省委,下辖丹巴、小金、马尔康、绰斯甲等。民国25年,四川省政府将绥靖、崇化屯合置为靖化县。

风土人情

锅庄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是西藏拉萨修建大昭寺竣工时,格萨尔王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延续而下成为一种圆圈舞。另一种传说是藏族房中间设灶房和置三脚架,围起来跳锅庄“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一种舞,称锅庄。

一般农区的锅庄叫“达尔嘎”,牧民的锅庄叫“俄卓”.藏族跳锅庄一般是喜庆佳节时跳,如看花节、藏历年、婚礼乃至丰收喜庆或春耕下种等。藏族锅庄多与酒相关。跳时置青稞酒于圆圈中,随饮随跳,愈饮愈欢,酣畅淋漓之致,由德高望重老者执串铃领舞,领舞者起调随者应和,其动作亦随领舞者。跳锅庄牵手而起。兴起时,领舞者者将圈缩小,快捷经灵,抒胸中快意,举手投足中展豪情壮志。观者无不动容,舞时常自唱,男音低昂,女音激越,此起彼伏,声震峡谷。

雪梨节流行于金川县,时间在每午的4月。金川雪犁,神州闻名.共有81个品种,其中的金花梨、鸡腿梨品质超群,是历代进京贡品。到金秋,漫山遍野的梨林挂满硕大的梨果,香飘十里,沁人心脾。雪梨节间,游人可以随意入林摘果品尝,还可欣赏到金川嘉绒藏族热烈奔放的歌舞和大渡河上游“东女国”遗民的民族风情。

金川有高耸入云的大雪山,还有广阔的大草原,也有茂密的森林、河水汹涌的山间峡谷,世代居住在这儿的藏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条件,创造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房屋建筑艺术。由于山多,石料丰富,房屋多为石头合黄泥堆砌而成,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坚固不漏。它一般有三层,第一层较低 矮,主要用于放置大型农具和圈养牲畜;第二层以常年不熄的火塘为中心的“锅庄”,是整个房屋的心脏部位,它具有厨房,饭堂、客厅等多种功用;第三层是经堂和阳台。房子顶层的经堂是神的居所,中间层是人的住处,低层是牲口的天地,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关于世界的观念不谋而合,按照宗教的观念,认为有天界人世和地狱存在。一座房于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着的世界。每年腊月十五家家都要把房子粉刷白,描绘出天、地、日、月、星、辰,还有各种动物和宗教图案各种图案,祈求来年吉祥平安。

经济概况

农业

1990年,金川县有耕地面积8万余亩,播面达10余万亩(包括复种面积)。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青稞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大麻等。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改革了解放前的粗放耕作制度,修建了水利设施,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4,000余亩,增加到3.59万亩。推行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机械也广泛引进使用,引进粮食、油料、水果等优良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

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2,496万元,年均增长4.22%,农村人均收入400余元。

商贸

金川县先后办起了伐木、粮食加工、水果加工、电力、酿造、机械制造维修、建筑建材、缝纫、制鞋等县属国营和社队企业。商业有了大发展,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等商贸机构,商业供销网点遍布城乡各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720万元。

基础建设

1990年底,全县修建了区乡公路5条,全长59.5km,还修建了林区公路和乡村机耕道。公路通车里程864km,机耕道共计483.34km。有载重汽车240辆,货运量12万吨,货运周转量3,360万吨km。有客车7辆,客运量3.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47人km。

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5万元,邮路总长137km。邮路投递93km,农村电话通路196杆程km,明线377对km,开发21个乡镇61个村的通讯业务。

行政区划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

Jinchuan Xian

513226

624100

县人民政府驻金川镇

2004年,金川县辖2个镇(金川、观音桥)、21个乡(沙耳、庆宁、咯尔、勒乌、万林、河东、河西、集沐、撒瓦脚、卡拉脚、俄热、太阳河、马奈、二嘎里、阿科里、卡撒、安宁、曾达、独松、马尔邦、毛日)。

风景名胜

金川——“旅游圣地”阿坝州的后花园。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素有“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是古“东女国”的中心,是中国现代史上红军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民间艺术之乡”。这里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金川自然景观富集,人文景观丰富。有“雪域高原第一碑”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有清代四大皇庙之一的广法寺;有高49.5米的“中国碉王”--关碉;有“拉萨第二”之称的土基钦波观音庙佛教圣地;还有大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驻留金川14个月留下的革命文物;老街上修建200多年的老戏台、红桥、禹王宫、山西馆、城隍庙等古建筑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具有汉藏结合的建筑风味。这是有气势磅礴,规模盛大的梨花、红叶。春赏梨花,秋观红叶,置身其中,美不胜收,其境醉人。索乌山因山势奇峻,群山峥嵘,而素有大自然群雕艺术长廊之美称。幽深秀丽的神奇,珠帘玉碎的众多瀑布,五彩斑斓的高山湖泊。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高达240米的嘎达山天然东巴石菩萨,有1700多年前苯波教起源时留下的千古之谜—悬空古庙群。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李钟武教授等旅游专家指出,金川是最佳度假、休闲、疗养基地,也是最佳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独松龙头电站建成后还将形成62公里长、2.5公里宽的高原湖泊,为川西北高原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金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光芒四射,并逐步成为度假旅游的圣地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昌都寺,又称昌都罗尔布寺,坐落在距金川县城40多公里的撒瓦脚乡阿拉学村,由绰斯甲土司的亲兄弟郎松拉丈旦贝嘉木参始建于三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该寺历史上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是仅次于皇庙金川广法寺的又一座古老的本波教寺院。

最初,寺庙始建在当地一小海子边的山坡上,以建址的具体方位取名为“海边寺”(藏语“昌都寺”);后又经近十个世纪的发展,该寺的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已完全能对信教群众有求必应,满足他们的信仰要求,正如传说中的如意宝贝一般,在弘法上得心应手。于是,堪称当地四大著名雍中本教喇嘛之一的罗旦宁波大师,按照郎松南卡旺丹的旨意,在原“昌都”二字 后加上了“宝贝”一词,使寺名合写为“海边宝贝寺”,藏语称“昌都罗尔布寺”,简称“昌都寺”。

该寺所处之地,海拔2000多米,属高半山区,气候温和,山峦叠嶂,每当春天来临,万山啼翠,流水潺潺,湖光山色辉映成趣,历来就是宗教人士静修的好去处。历史上昌都寺是古绰斯甲地区的官庙和专门为士司管理辖区内宗教事务的首脑机关,其最高首领为“郎松”,在土司的政体中等级仅次于土司,系世袭传承,由土司的亲弟兄担任,负责管理分布在以周山乡绰斯甲土司官寨为中心,西面和南面与甘孜接攘,北与壤塘相连,东与马尔康交界,东南与大金毗邻,方圆两万平方公里上的数十座寺庙。据建国初期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集》载,绰斯甲地区有40座寺庙,三个教派(本波教、红教和黄教),共有活佛、喇嘛、扎巴2567人。由于历代士司和郎松都信奉本波教,对其大力扶持,故使本教成为这一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教派,并以昌都守为众庙之首和核心。郎松住昌都寺坐政指挥,各寺院的堪布由他委任,各寺院温布均要轮流吉昌都寺官寨当管家和派扎巴吉昌都寺服役等,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祈愿大法会, 各寺院都要派员参加,僧人达上千人,规模庞大,甚是隆重。昌都寺的管理,在郎松下分教务和寺庙政务两个系统,按制设要职,以协助郎松管理全土司辖地的宗教事宜。不仅如此,昌都寺的高僧大德还助土司参于外交事务活动,随土司或代表土司上京朝贡,曾受到过朝廷的器重,至今朝廷赏赐的一尊纯银尊胜佛像仍保存寺内。

据一些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昌都寺的本教在木赤达莫宗(地名)木氏家族高僧世系中的孪生郎松拉丈第三十六代和绰斯甲顶头喇嘛三尊在世时,雍中本教的九次第乘和四门五库及大小五明学就已兴盛,教义教规也十分健全,持戒沙弥、比丘和通晓密咒的贤德、获无上圆胜的高僧及行老层出不穷,大小五座殿堂内供奉有泥塑千尊本教始祖辛饶之像和铜塑至 尊、静猛金刚以及珠光宝气装饰的喇嘛灵塔等。尤其是那座名叫“通珠钦波”的印经房,在全士司辖地远近闻名,是当时这一地区唯一能承担印刷的机构,拥有各种佛像和神灵护法的印板及整套本教大藏经《甘珠尔》的印板数万余块,充分显示了昌都寺当时传经弘法的规模和能力。

昌都寺在文革中也未能幸免那场前所未有的劫难,遭到了不同成度的毁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该寺于1984年经政府批准开放,恢复重建。如今的昌都寺,大雄宝殿巍然耸立,金碧辉煌;转经长廊似蟠龙静卧;殿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满布,佛祖辛饶、昔拉麦桑和大师昔拉嘉木参三尊慈眉善自身居宝座,金银和珍珠玛瑙 镶嵌的喇嘛灵塔玲珑剔透,各类经典著作陈列有序,灯火通明香烟镣绕,香客不断,已成为金川县撒瓦脚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昌都寺每年有四次大的佛事活动,农历一月初五,赛唐卡(良美大师之晒佛节);四月十三至十五,讲经灌顶大法会;六月初,念“哑巴经”;十二月十五,金刚大法会、跳神舞。

金川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集中分布在金川县城厢乡老街一带,共有13处;中共大金省委旧址、中共绥靖县委旧址、西北联邦政府旧址、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绥靖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五军军部旧址、红三十三军军部旧址、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红军被服厂旧址、红军炸弹炸药厂旧址、红军军械修理所旧址、格勒得沙国家商店旧址、格勒得沙国家药店旧址,现多数保存完好。

1935年9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头南下,发动了规模较大的“绥崇丹懋战役”,先后重新占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等大片地区,开辟了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领导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打击不法商人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开办了各种工厂、商店、药店及医院。从1935年9月到1936年7月,绥靖实际上是红四方面军南下及再次北L的总后方,金川地区的各族人民为支援红军作出了巨大贡献。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嘎达山风景区位于金川西北部安宁地区一带,距县城42公里,景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古东女国和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波教圣地。在状如圈椅的苍茫环山中,莽莽林海之上翻腾着万态云霞;流彩山岗之中,飞瀑与奇峰怪石相映相衬,刚柔济溶;凌空绝壁之间,古庙遗文光影神色杂陈期间。嘎达山风景区由中国碉王——关碉、龙龟飞瀑、自然天成高达240米的东巴·石菩萨、巨型岩洞、悬空古庙群、原始森林等景观组成。

中国碉王——关碉

此碉威然矗立,高达49.5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最高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本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马长寿先生在考察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碉堡时指出:“中国之碉源出四川,四川之碉源出金川”,这是嘉绒藏族对丰富战争艺术的杰出贡献,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看到金川的石碉惊叹,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

龙龟飞瀑

在峡谷尽头,一挂瀑布自天而降,悬在200多米高的绿色岩壁上,被飞瀑一分为二的岩壁左边形如一条正在飞舞的金黄色巨龙,右边则似一翘首张望的巨龟,飞瀑四周相依着大小近十个瀑布,每个瀑布均一瀑几叠,水雾缭绕。

东巴·石菩萨

穿行在嘎达山茫茫林海中,一巨石愕然矗立,高达240余米,如擎天之柱,立地穿宇,让人的心灵震撼,惊叹世间竟有如此高大的孤立巨石。从不同的方位看,巨石都是一尊佛像在你眼前。

巨型岩洞

“石菩萨”基座背后有一天然巨型岩洞,目前还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深。时而岩洞高达近百米,时而低到不足一米,时而向下深达20余米,时而岩洞可坐卧百人,站在洞中抬头仰望,洞顶、洞壁怪石磷峋。有时洞里伸手不见五指,有时一束束阳光透过洞顶石缝射进来,不知从哪儿吹来的风让人不寒而栗,呼吸和心跳的声音都能听到清晰的回音,岩洞真是神秘莫测。

悬空古庙群

古庙群修建在密林中的绝壁之上,海拔3200米,每当朝霞满天,或者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悬空古寺云雾缭绕,霞光辉映,千奇秀丽,充满神秘。古寺全都建在石菩萨周围群山中的绝壁上。据有关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这里是苯波教起源地。嘎达山在鼎盛时期,密林间大小寺庙林立,钟鼓声声,香火兴旺,曾建有108座寺庙。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古庙内一幅幅古壁画,历经千百年风雨,色彩艳丽,技法精堪,形象逼真。古壁画记载了几十位神灵歼灭鬼魔的故事和苯波教古老的宗教仪式。在庙内的墙壁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至今仍无人解读的文字和图案。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情人峰

嘎达山中最令人叫绝的莫过于这座情人峰。山巅的岩石好似精工雕塑,一对情人相拥而立,正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对方。那坚实的躯体,细致的动作,柔和的目光,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爱情故事。

嘎达山与众不同,慑人心魄的魁力,并非全出自流泉飞瀑和奇异的石头。她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才是风景的“精神所在”。据唐人记载,公元600年左右形成的“东女国”首都,就在今天的金川县,东女国王朝消失后,这个地区曾经繁荣一时的文明沉入了岁月的冰河之中。

长海子藏名“撒尔脚错”。位于金川县阿科里牧场镜内。海子长约1800米,水域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容积约8754万立方米,最深处70米。 长海子水味淡,色碧绿,水面如镜。水中多“草地鱼”(松潘裸鲤),牧民视为“神”,不能动,故少捕。

海子左侧有云杉,为纯林,树冠齐整。右侧从海子边向上约80米,尽为高山柏树,再上唯柳灌丛。其上则草甸如茵,盛夏野花争艳,湖水映山林,如入世外桃源。长海子有“静”、“灵”、“潮”三绝。人过海子边,勿喧哗,马过摘铃信步,牛羊至,驱赶不能口哨鸣响。 过往路人若喧哗,或大雨淋身,或冰雹砸头,故人皆敬之,视为神灵。凡大旱求雨,以声震空,则雨滂沱。

海子水由西向东潜流,夏季有潮(上午9时许,下午5时许),约1米至1.3米之水面下泥沙起伏不停,涌动如潮,40分钟后,恢复平静。冬季湖面结冰,仅中心10余米不结冰。雪后冰面时见马熊、狗熊、林麝、鹿、豺、狼、狐狸及飞禽脚迹。海子左侧斜坡上有如拳大的二氧化硫泉眼,冷时可感温热,蒸气袅袅,藏民常汲而饮之。据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记载:“巴布里山巅海子(即长海一边山),有一物大如屋,形似青蛙,常涌跃涟漪中,翘首出水面四顾,不为人害,土民遥望见者,合掌佛号,即潜伏不见。”今亦有数人见此怪兽。此为长海一谜。

索乌山风景区,位于金川县城东部万林乡二甲村线碉沟内,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景区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以松木坪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索乌大庙、菩萨沟、线碉沟、竹厂沟,大树子沟等景点组成。

索乌庙位于男、女山的山脚下,该庙原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中间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索乌大庙"。

1944年靖化县政府又拨款重修,更显得雄伟壮观,可惜,在十年动乱中完全被毁,现仅存木结构庙房二层三间,供有莫尔都、索乌、哈姆神像和神位,年年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菩萨沟为风景名胜集中区,它又分为男山、女山、城墙山、棋盘山。男山,亦称索乌(意思是先祖父)。是索乌山主峰,海拔3750米,象一高大威武的男子汉,昂首挺胸,目光炯炯,高出云霞。因其山体自然形成一尊巨大的佛像。女山,又名哈姆峰,传说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辖区的第一大神山"嘉莫尔都"山神之女,是索乌山主峰之一。海拔3700米,因其山自然形成,如一温柔女人形体,故名女山。城墙山,此山海拔4563米,此山是在万顷山林中突然冒起的一道屏障,两壁陡峭,酷似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墙,棋盘山,位于男女山之间,海拔3550米,此山险峻无常,可望而不可及,山顶为一平台,面积约160平方米,横贯白线四条,形似棋盘。棋子尤如三尺口径铁锅。

一线天,山峰断裂,天留一线,犹如神工用鬼斧将山劈断,只留这条高100余米,宽3米的石缝。下边就是"一线天"瀑布,水流从一线天飞出危岩,水流越过三道重岩飞泻而下,分三叠注入潭中,上叠如白龙从岩隙钻出,跃空腾飞直扑岩下,下叠为折瀑,日夜轰鸣不息,最引人入胜的中叠瀑,其下端是一个圆形深潭,约一亩有余。来到潭边,抬头仰望,只见瀑布飞泻而下,犹如无穷无尽的珍珠撒落。犀牛潭,面积达一亩多的深潭,潭中有相连的椭圆巨石二块,一大一小,瀑水直泻而下,在潭中掀起一圈圈的浪花,而怪石便随浪花时隐时现,如一犀牛在潭中戏水畅游,这潭以此称作"犀牛沱"。

竹厂沟大大小小的瀑布遍布沟中,有的如白色门帘,时分时合,奔泻而下;有的宛如一条白色绸带,忽隐忽现,飘落林间。有的如高山密林,佩戴的银链,有的如深藏丛林的白龙;竹厂沟的瀑布没有黄果树瀑布那样壮观,没有诺日郎瀑布那样美丽,但它具有独特的风韵,小巧玲珑,婀娜多姿。

大树子沟内景观数不胜数,芹菜坪、三姊妹海,八十贡塔拉、万里城等自然美景。特别是清乾隆皇帝两兵金川时留下的古战场遗址。其中规模最大,保留基本完好的古战场遗址长百余公里的万里城,它包括城堡、城墙、炮台、军火粮仓库、营盘、石刻、战壕等。万里城是防照北京的长城而修筑的,每隔50-100米就有一处哨所,皆设在要害或显眼之处,站在山顶的城墙上,方圆三四十余公里内的景观尽收眼底。据称要走完城墙的山梁至少也要七、八天。有关专家指出:索乌山风景区内的万里城是目前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乾隆皇帝用兵金川留下的实物依据,它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和科学探险价值。

索乌山这座险、峻、神、奇的山,幽静绚丽的花园,是一颗镶嵌在雪梨之乡的璀璨明珠,离县城10余公里,自然风貌保存完好,而且极易开发,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老街位于龙家山脚下的台地上,在清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迄今已有210年历史。是旧时金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幢幢街房仍体现着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至今完好地排列在东西数石公尺的街道两侧。鲜为人知的城隍庙、陕西馆、禹王宫、湖广馆、贵州馆、龙王庙、关帝庙等等众多古建筑群鳞次栉比,这些古建筑遗址,不但是研究古羌、嘉绒藏族、多民族事例的实物依据,也是研究巴蜀文化的实物依据。

尤其令人景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一九三五年六月至一九三六年七月,整整一年零一个月,近3万之众的红军驻留金川,在这里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组建藏族、回族革命军队,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的英雄业绩与梨乡山河同在。红军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和文物。这里有中国第一个藏族革命政权机构一一格勒得沙革命政府遗址,有邵世平同志为首的大金省委遗址,有绥靖县委岁、总政治部、五军团、三十三军、保卫局遗址;有红军被服厂、炸弹厂、军械修理所、土盐厂、发电厂、国家药店、制币厂、国家商店等遗址;有徐向前、李先念、康克清等红四方面军老前辈住过的遗址;有数十处红军战斗、开会、训练的遗址。

2020年12月3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金川县上榜。

2020年6月,金川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7年2月21日,金川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天府味道·川菜龙门阵:神奇美味 圣洁松茸

1、饮食

羌族饮食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传统的饮食有搅团、玉米蒸蒸、“金裹银”或“银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猪膘肉。人们普遍吸兰花烟,还喜欢饮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2、服饰

羌族服饰朴素美观,风格独特。各地略有差异。其中,汶川县的龙溪、绵虒、雁门,理县的蒲溪,茂县的赤不苏、黑虎、三龙、渭门,北川县的青片,松潘县的镇坪等地服饰具有代表性。

头饰,男女包头帕。赤不苏一带的妇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状的青布上绣有花纹,用银牌、环扣点缀。黑虎乡的妇女以白布帕包头(被称为“万年孝”)。

3、建筑

羌族多数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带筑屋造房,由几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

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

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

4、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5、民间工艺

羌族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以挑花、刺绣最为出色。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不需图稿,信手绘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绣成绚丽多彩的成品。

题材取自世间万物,用挑、扎、绣、勾、纳、提、拼、扣、纤等多种针法,单用或混用,绣于头帕、衣服、腰带、裹肚、围腰、鞋袜、香包等局部地方,美观漂亮而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羌族

大千世界,食物的味道,最难琢磨与表述的当是“鲜”和“香”了。像植物类的竹笋、竹荪和松茸、松露,都是食物中极为鲜香的珍稀食材。其所含的鲜味与香味,不像咸甜辣麻酸,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细细咀嚼,静心品味,方才可以感受到这食物与生俱来的神秘风味,食悟到这天赐美味的圣洁,就说川西高原最为珍稀的松茸吧。

在世界的东方,有这样一片被称为“心中的日月,向往的世界”的天国乐土。这里有巍峨雪山、幽深峡谷、晶亮雪水、五彩草原、远古森林。这里仿佛私藏了天地间最美幻、最纯粹的斑斓,这里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笔下的“神秘而又和谐的自然秘境”。它,就是川西高原盛产松茸的小金、理塘、稻城、迪庆香格里拉和西藏林芝。

追根寻源话松茸

松茸,最早出现在我国约7000年前。主要集中于西藏、云南与四川三地交界的高原雪域地带。在宋哲宗元佑年间(1082~1094),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里已有松茸的记载。因该寄生植物菌生发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陈仁玉著的《菌谱》中称此菌为松蕈(xun),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条下,又称台蕈、合蕈,后经考证认为松蕈即松茸。

松茸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如此,松茸被列为世界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食用菌,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松茸营养均衡充足,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容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松茸在日本、欧洲早就享有盛誉被视为菌中珍宝,有“蘑菇之王”的美誉。松茸之所以如此备受推崇,除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的口感,更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抗癌、防辐射的特殊功效,是日本广岛、长崎核爆炸后唯一生存下来且能抗拒核污染的植物。世界不少地方都有松茸,但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产地在中国。

1.香格里拉松茸,云南松茸产量占全国松茸产量的40%,而迪庆香格里拉松茸占云南鲜松茸出口量的65%以上,成为云南“松茸之乡”。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对自然环境破坏少,境内没有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原生态保存完好。香格里拉松茸具有菇体肥大、肉质细嫩、久香味浓、色泽好等优点而闻名中外。

2.雅江松茸,雅江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雅砻江中游、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地带中段。雅江县具有松茸等野生食用菌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年产野生菌类6000余吨,其中年产优质松茸1000余吨。

2013年8月3日,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称号。雅江松茸因产量高、个头大、肉质细、色泽好、味道香深受国内外的青睐,每年日本、韩国等商人不远千山万水来到雅江争购松茸。

3.丹巴松茸,雄伟的斯达纳雪山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巴是西南重点原始林区,生态环境良好,植物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植物基因宝库。斯达纳神山是藏族英雄寄魂山,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丹巴松茸风味独特,口感滑润,富有弹性,食后余香满口,鲜香别具一格。

4.小金松茸,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小金松茸,色泽鲜明,体形肥大,形若伞状,菌盖呈褐色,菌柄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松茸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腻,口感极佳,并有浓郁的香气及丰富的营养价值。生长在小金县高半山青杠林腐殖土中尚未开伞的为上品,已成伞状的略次,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极高。

神奇的生命礼赞

松茸是野生菌中的贵族,不仅形态雍雅,且香味浓烈袭人。在松茸出土的季节,也就是每年7-10月,深藏在地球上这片风光最为神奇和迷人,生态也最为圣洁和高尚的原始山林里,松茸,开始破土而出,水灵玉立。松茸在出土前,要有丰沛的雨水,出生后须有充足的日照。其生长环境的气温、虫害、暴力采集等,都可对松茸菌丝造成极大伤害,对松茸生长品质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现世都是造物的奇迹。不仅如此,松茸虽历经3-5年的黑暗孕育,开光见天后,稚嫩的生命优质期也只有令人伤悲的7天,然而松茸无疑是神圣又伟岸的。它虽娇嫩,却倾其全力冲破黑土;它个头不大确也顶天立地;吸进天地之灵气,沐尽日月之光华,浸浴雪域之甘露,而后将自己洁白、肥美、丰腴、脆嫩、香美的身躯,毫不吝惜赤裸裸地躺在人类的餐盘里,任其咀嚼品味。

松茸真真是圣洁得不可方物。其生长地域之神秘,无一不是风光旖旎的 旅游 胜地;松茸之鲜美,美在其生态环境之神圣,处处都是人们千里迢迢顶礼膜拜的圣地。好似有神助一般,松茸所选择的生态环境也是令人惊讶地一丝不苟,严谨而苛刻。它只青睐海拔3000至4000米之地;松茸的生长环境还必须是松树、青树与其它阔叶树种的未经污染破坏的原始森林。松茸是一种菌根菌,其生长分为4个阶段:孢子形成菌丝,菌丝形成菌根,菌根孕育出子实体,子实体散播孢子。当一支松茸开朵衰老时,它会散播出400亿个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飘荡,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那些能够存活,并随着雨水沉入浅层土中,吸收松树根系的养分,慢慢长出菌丝。菌丝会逐渐增多并形成菌根,在经历了5-6年的时间后,菌根处会长出一支子实体随之破土而出,这就是松茸了。如此,松茸迄今为止只有野生,是不可培植的。非但如此,从菌孢子生长成幼茸,需要近两千个日日夜夜,而从幼茸到开伞成少茸,却只需要两三天,最佳生命质态仅有七天。越大的松茸,品质越好。因为在同一时间内松茸能长多大,由生长的土壤养分多少和菌丝的品质共同决定,因此松茸长得越大,营养含量越高。通常以7-10公分个头为最佳。松茸来匆匆去也匆匆,错过这个雨季,便又盾土而去渺无踪影。松茸出土的季节,即便是破土后三天,若不及时采摘,菌帽就会绽开,迅速衰老,成为老茸,其营养物质也就随着气味挥发,且还易受到虫害的袭击,也就没有什么食用价值了。

松茸因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它独特的鲜美香醇,成为无可替代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极致 美食 。每当松茸极其娇嫩而短暂的惊艳出土时,人们莫不视为神异精灵,顶礼膜拜,虔诚敬畏。此时此季,山里的藏民人家男男女女就忙着进山寻找松茸。在茂密的大山深处,幽深的树林,风景幽深,冷不丁一朵松茸悄然冒出地面。尤为在山间沿着崎岖小路,夹杂着树叶的泥土间就是松茸可能生长的地方。只需轻轻拨开泥土,用木棒或者竹刀插入松茸底部反复撬动周遭泥土,即可取出一颗稚嫩的松茸。切记不能使用铁器,那会惊吓到幼稚的松茸而使其发生味变。藏民们时而弯腰小心翼翼地撬挖松茸,时而吟唱着悠扬动听的山歌,仿佛在感谢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安慰松茸的无私献身。

天赐沧桑纯真美味

在这片圣洁的乐土,松茸得到了雨的眷顾、风的青睐,阳光的沐浴,森林的恩宠而娇嫩欲滴,美味醉人。尤其是松茸产地的藏族百姓对待这一圣洁天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般,以最原始、最生态、最朴实、最纯真、最本味的吃法,虔诚地体现了对圣洁松茸的崇敬与膜拜。天然纯朴的松茸刺身、鲜香味美的炭烤松茸、酥油煎松茸之原始风味,还有淳朴的松茸火锅、松茸炖藏香鸡、松茸烧藏香猪,以及松茸竹筒饭....松茸菇体肥大,肉质细腻,香气浓郁,爽滑无比,Q弹十足。经过山溪雪水清洗过后即可生吃,咬一口,美妙的菌香弥漫在口腔,味蕾立马沉醉。这才是属于松茸,属于雪域高原、生态山林、原始藏乡举世无双的天堂饕餮。

尤为是闭目细细咀嚼的那一瞬间,山野的芳香,森林的气味,腐质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草木的郁郁寡欢,携带着藏传佛教的深沉音韵喷薄而出。然而人们对松茸的态度与吃法,也无疑地暴露出一个人的生活品相与品味。松茸的珍贵在于鲜,只有鲜松茸才能保持完整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而将新鲜松茸暴晒成干品,或把新采的松茸扔进极寒的冷宫,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愚昧和无知,更暴露出人类的自私与残酷,真可谓是暴殄天物圣所哀!

看看那些袒露着黑红沧桑笑脸的藏族男女吧,刚寻找采摘来的松茸,用小刀轻轻挂掉外表泥土,削去表皮,沾点盐直接吃。一口咬上那菌柄,唇齿立即能感受到那脆韧的质感,松茸的甘甜鲜美夹着藏乡泥土特有的一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酽香,瞬间在朵颐中荡漾。稍微讲究点的,也会在架着火的石板上放上松茸片,抹上一层酥油煎烤一下,撒点盐,煎烤出松茸的鲜香气再舒心品吃。要么带回家,锅中撒下一把青菜,扔进去几片松茸,炖上个十来分钟,就是一顿天地仅有的美味大餐。因为这时的松茸,安宁祥和,透出一丝士为知己者死的神情,故而品食起来会充分感受到它的甘甜、清香与鲜美。也只有在这时,松茸特有的肥美丰腴、脆嫩多滋,以及独特的鲜味与香气都尽情地绽放出来,让你晕眩而不知身在天上还是人间。我想在这种圣洁 美食 面前,一些六根不净,心术不正的人恐怕是难以体味到松茸纯鲜香美的吧。

自然,最珍贵的食材,需得用最简单的方式烹调;原生态食材,需得用质朴的方式品食。简单出真味,质朴出本味。保持它的纯鲜,体味它的醇美,这才是对这神灵食材的最虔诚地尊重和崇敬。然而很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在川菜数千款菜肴中,山珍海味不胜例举,唯缺松茸。即便在官方版本《川菜烹饪事典》里,查遍古今菜单也仅发现“松茸鲍鱼”一款。是松茸珍稀难得还是价格高贵,或是可遇而不可求?个中缘由百思不得其解。

现今,松茸依然珍贵,但随着交通和物流的便利,也不算好稀罕了。想来,松茸之口感特性,体现在松茸肥美丰腴、娇嫩多滋、绵韧柔滑、Q弹脆爽。因此,要想品味松茸之原生灵性,生片松茸蘸老抽;若是感受松茸之野性滋味,生煎松茸抹酥油(黄油)撒毛毛盐;若尝鲜,非松茸炖藏乡鸡莫属;欲品香,松茸酸萝卜老鸭汤;要品松茸之肥美,松茸三文鱼刺身是绝配;若品松茸之丰腴,松茸烧藏香猪可遇不可求;要品松茸之脆嫩,全蛋豆粉软炸松茸最相宜;要品松茸之滑柔,鲜椒炒松茸;若品松茸之多滋,宫保松茸堪神肴…….松茸一般人都适宜食用,但松茸不与田螺、青萝卜、白萝卜一起吃。至于为什么,是实话我也不知道,藏区的老百姓这么说。

然而最为奢侈的吃法,当是松茸三菌炖山鸡,即松茸、竹荪、木耳加矿泉水炖老土鸡。自然若是在松茸原产地,最直接,最可口的原生态食用方法还是松茸刺身,最大可能的保持了松茸特有的鲜美、香醇,配上特级生抽,再加上一杯红葡萄或白葡萄酒,坐在藏乡文化气息极浓郁的酒吧,享用这极品山珍,满口鲜美香味四溢,剩下就是任你想像之天马行空的私密空间了……….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