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位文学家-什么国文学家

1. 莫言: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

2、 鲁迅: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等。

3、 狄更斯: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双城记》、《雾都孤儿》等。

4、 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5.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作家,代表作有《罪与罚》、《白痴》等。

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爱默生,各是哪个国家什么家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文学家)、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1、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

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2、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3、爱默生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

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代表作品有《论自然》、《生命》等。

扩展资料

人物著作介绍:

1、《高老头》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

该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的作品之一。

2、《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

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3、《爱默生论成功》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写成,重要作品有《论自助》、《论超灵》等,收在《爱默生论成功》(1841)和《论成功:第二辑》(1844)中。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爱默生的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

文学批语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廉·莎士比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曹植洛神目录

人物简介

梵呗泰斗

所著诗篇

名篇欣赏

曹植之墓

有关传说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睿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再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地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得可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编辑本段]梵呗泰斗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东阿王,历时四载。曹植初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明清之际,鱼山曾建有吾山书院。《吾山书院记》中写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砚池,金鳞游泳,有吐墨状……北望郁然有灵秀之气,乃‘羊茂台’。子建祠与墓傍山向西,由台向东,拾级而上,至绝顶,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读书处。”如今,曹植墓前右侧有一亭,名为“隋碑亭”,亭内矗立一块石碑,杂用篆隶、金文和楷书,记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关情况。沿墓北侧拾级而上,不远处就见一块突兀的奇形怪石,状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传这就是当年曹植的读书处;羊茂台上方有一干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写着“洗砚池”,相传是曹植洗砚的地方;登临山顶,在山的北侧一处比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处摩崖石刻,镌刻着“御山”、“左川”、“寿”等几个楷书大字,传说是曹植登山所书。

鱼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为此曹植又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墓,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在鱼山山麓隆重举行了鱼山梵呗寺修复奠基仪式。这次修复鱼山梵呗寺,预计总投资1亿多元,寺院以鱼山为中轴线,主体工程有普渡桥、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方丈室。中轴左右分别建有地藏殿、观音殿、禅堂、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鱼山东麓还将建设万佛太殿、舍利宝塔以及梵呗佛乐大厅。在这次修复工程中,还将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铜铸观音像。鱼山梵呗寺俯瞰滚滚黄河,面临青翠群山,背倚鱼山,呈献给游人一个“白云、青山、黄河”的云水胜景,当人们登临此处时,自然会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气度。

[编辑本段]所著诗篇

丹霞蔽日行 飞龙篇 薤露行 惟汉行 鰕{鱼旦}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野田黄雀行二首 门有万里客

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圣皇篇 灵芝篇 大魏篇 精微篇 孟冬篇 当欲游南山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马篇 升天行二首 五游咏 远游篇 仙人篇 盘石篇 驱车篇 种葛篇 妾薄命行 平陵东行

当来日大难 桂之树行 当墙欲高行 当事君行 当车已驾行 苦思行 飞龙篇 飞龙篇 远游篇 善哉行

对酒行 苦热行 艳歌行 艳歌行 结客篇二首 天地篇 长歌行 亟出行 妾薄幸 妾薄相行

艳歌行 陌上桑 两仪篇 秋胡行 对酒行 乐府十首 歌 甘露讴 时雨讴 嘉禾讴

白鹊讴 白鸠讴 木连理讴 责躬 应诏 朔风诗五首 矫志诗 矫志诗 正会诗 闺情诗

公燕诗 侍太子坐诗 斗鸡诗 赠徐干诗 赠丁仪诗 赠王粲诗 赠丁仪王粲诗 赠丁翼诗 赠白马王彪诗 送应氏诗二首

三良诗 代刘勋妻王长杂诗 弃妇诗 游仙诗 杂诗七首 杂诗 杂诗 七哀诗 怨诗行 情诗

喜雨诗 诗 七步诗 离友诗三首 妬诗 四言诗 四言诗 离友诗 诗 诗

芙蓉池诗 言志诗 诗 诗 七哀诗二首 离别诗 诗 诗 述仙诗 诗 寡妇诗 诗 洛神赋

[编辑本段]名篇欣赏

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周室何隆。一门三圣。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汉祚之兴。阶秦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飞龙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轮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求。慷慨独不羣。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芳。

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鱼旦篇

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豫章行二首

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艳歌行

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

陌上桑

望云际。有真人。安得轻举继清尘。执电鞭。骋飞驎。

两仪篇

帝者化八极。养万物。和阴阳。阴阳和。凤至河洛翔。

秋胡行

歌以咏言。大魏承天玑。

对酒行

蒲鞭苇杖示有刑。

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

甘露讴

玄德洞幽。飞化上承。甘露以降。蜜淳冰凝。覩阳弗晞。琼爵是承。献之帝庙。以明圣征。

时雨讴

于穆圣皇。仁畅惠渥。辞献减膳。以服鳏独。和气致祥。时雨渗漉。野草萌变。化成喜谷。

嘉禾讴

猗猗嘉禾。惟谷之精。其洪盈箱。协穗殊茎。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庙堂。以昭厥灵。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野田黄雀行二首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