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直面矛盾心理学-什么叫直面矛盾心理
直面矛盾心理是指个体在面临本身内心存在矛盾和冲突时,选择英勇地面对并解决这些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类状态下,个体可以认真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便终究取得内心的平衡和和谐。直面矛盾心理能够帮助个体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2021-10-12:什么样的矛盾可以避免?什么样的矛盾只有直面?
我们在讲到个人边界的时候说,当他人入侵了我们的边界,就要及时地亮起红牌,甚至表示你的强烈反抗。这个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那一遇到点摩擦就要竖起你身上的刺,就要跟人撕,那也太不近人情了吧。再说,这样岂不是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跟人撕逼上了吗?
那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去撕,什么样的事情就不能妥协呢?
前两天看一个知识博主讲到一个分类标准,我觉得刚好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他说矛盾可以分为 结构性矛盾 和 摩擦性矛盾。
什么叫结构性矛盾?比如在公司里两人竞聘同一个职位,在一个圈子里两人同追一个姑娘,不是你赢就是他输。而且就算你忍让,对方还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你如果妥协,那叫傻,这是正当利益,赢得光明正大,输得心服口服。就算你赢了,事后请人家吃饭,人家该不高兴还是高兴不起来。
你想要“我好,大家好”,但结果却是你既委屈了自己,对方还不买账。
你喜欢的姑娘,你哥们也在追。这个时候忍让,不仅是自己的正当利益受损,对人家姑娘也非常不尊重,你怎么知道人家姑娘真正喜欢的人是谁呢?你有什么权利把人家姑娘拱手相让?
所以,遇到结构性矛盾就不能逃避,只有面对,至少你对得起自己。而选择逃避,你可能会对不起所有人。
那什么是摩擦性矛盾?
典型的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地?”两人互相看不顺眼,非要干一架。我的理解就是这些他人的干扰不对自己的目标形成冲突,就不要去理会它,所谓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不因这些小事浪费时间和精力,耽误正事。
别人说了几句话让你不舒服,你就要骂回去几句,甚至跟人干起来。
前不久在深圳交警的抖音号上看到一男子,因为自己的车挡住一出租车进小区,出租车司机急着叫他让路,叫喊了几句,这哥们下车就给人家煽两巴掌,结果闹到交警那里被罚了好几千(误工费+医疗费+精神损失费)。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的人会陷入摩擦性矛盾,什么样的人敢于面对结构性矛盾?目标感,对吧。
一个目标明确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在朝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敢于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而一个没有自己目标的人,遇到点什么让自己不爽的,就要停下来跟人摩擦两下。
所以你看,我们表面上是在解决如何应对矛盾的问题,实质还是回到自身要什么的问题上。在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你与这个世界的矛盾,只是表象,而你与自己的问题,才是根本。
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明明心地善良,为什么却老是遇到一些糟心的事呢?
比如,去外面消费,结账的时候发现多算一份东西的钱,当我们和收银员提出异议的时候,他们却觉得,单子已经打出来,所以要不多送点东西,作为补偿。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可是,他送的东西却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拒绝了。结果对方却来了一句:“都已经多给你送东西了,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我们呢?”
这一瞬间内心就不舒服了,明明是他们的工作出了差错,怎么却说出了一种我们没事找茬的味道呢?
大庭广众之下,你想理论呢,又觉得没必要,等下还真的是丢了自己的脸。不理论呢?这心里的一口气,真的是咽不下去,难受极了。
当你们面对这样的一种冲突时,你们会如何解决呢?你们会害怕这样的冲突吗?是果断开撕还是默默忍受呢?
观念武学的创始人,撕之秘籍的撰写者丁锐通过这本《活出必要的锋芒》,就是想教给大家,如何成熟、高效、有分寸地直面各类冲突,而这些都是来自于他成功化解数千次关键冲突的经验总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丁锐老师则认为,“只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你才更有可能建立牢固稳定的人际关系”。
01 所谓内心强大,是敢于释放天性
说到“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画面的冲击力太大,就好像是一个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对那些老是挑战他底线的人反击才做的事情。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和对方开撕。
另外一个,在我们很多人的教养当中,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忍一忍”,“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对方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进入更加强烈的对抗冲突之中。
还有一个就是,以前我们也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今天的忍让就是为了大家明天好相见,我们的忍让也是为了刻意的维护我们的“关系网”。
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习惯忍让,不敢随意开撕,甚至于为了维持一段关系,委曲求全很多年。
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长辈们习惯用这样的方式与年轻的一辈相处,殊不知,这个社会也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前的生存方式是“地缘性”和“血缘性”,通过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有血缘关系建立的人际关系和生存方式,所以我们都有一个大局观。
今天,我们的生存方式却悄悄地变成“原子式”的了,用作者的话来说,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独立地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同时还要保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这其实也表明,我们越来越要求,我们需要自己的自由,我们要有我们的独立空间,我们需要一条清晰的边界线。
所以,“撕”就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的“撕”,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同时也是在拒绝下一次的冒犯。
这其实也是一种天性的释放,把人类心中对自由最大的向往和期待勇敢地说出来,表现出来。当然,当你敢于对身边的人说出你的声音时,你同样需要承受别人对你的议论,他们或许会觉得你不尊重长辈,他们或许会觉得你没有大局观念,他们或许会在背后继续说着你的开撕。
这些都需要你强大的内心来承担。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必定是内心强大的人。
02 直面冲突,你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他人
冲突可怕吗?可怕。
冲突激烈吗?激烈。
冲突是好事吗?不一定。
但是,当你可以选择直面冲突的时候,相信你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也看清身边的人。
举个例子,有的人一看到权威人士就会觉得害怕,有的人却可以处之坦然。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和惧怕权威的人聊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可能来自于小时候对于某个人的惧怕,长大后这种感觉依旧存在,只是被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就像书中讲述的那个案例。那个案主小的时候,家里的叔叔因为是老师,所以老是欺负他的父亲,总是嫌弃他的父亲,看不起案主的父亲。但是,那个时候案主太小了,他保护不了父亲,所以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长大后。
这让我也想到自己身上差不多的情形,而这种感觉的消失,真的是等到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敢于对当面的那个权威人士说“NO”之后,自己的内心才渐渐强大起来。
所以,在直面冲突的过程中,你看见了过去的自己,你也明白你内心的一些情绪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同时你也看到了身边人的感受。
03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才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几乎都会遇见那些强行把自己的观念塞给我们的人,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总是特别的难受。你听他说呢,自己难受。你不听他说呢,他让你更难受。
举个例子,婆媳关系。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一门学问了。用数学的话来说,那叫无解。很多的夫妻关系都是在加入了婆媳关系,一切就变得很微妙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所以,我们尊老养老,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但是,当婆婆过多地干涉孩子家庭的时候,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比如,在今天,当婆婆看到自家的孩子下班很晚,回到家还没饭可以吃,就会觉得是媳妇对儿子不好,没有好好地照顾自家儿子。却忽略了儿媳妇也是刚刚下班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回到家。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问清楚原因就开始发表意见,儿媳妇肯定受不了。所以矛盾就开始萌芽了。
如果儿媳妇看得清这背后的原理,和婆婆老公开诚布公地聊一聊,婆婆也讲理的话,问题或许就这样解决了。
但是,如果儿媳妇不说,婆婆自顾自觉得自己说对了,以后更是如此,几次之后矛盾就会越来越升级。等到有一天彻底爆发了,那就不是聊一聊就可以解决的了。
所以,有的时候,坦白地说,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把事实说出来,话可能不好听,但是话糙理不糙,这也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事事咄咄逼人,我们也不主张主动地挑起各种冲突,但是也不提倡你当一名忍者。
每一个冲突的出现,都是把我们带向一个更加清晰的自我,让你更加清楚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更是成长的好时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