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怎么比喻-问号用什么比于

"" 是用于询问、疑问或提问的符号,通经常使用于句子的末尾。而 ">" 是大于号,表示数量或大小的比较。这两个符号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它们不能互换使用。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1.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6.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7.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8.匿病者不得良医。

9.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10.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11.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12.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13.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4.至廉而威。

15.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16.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17.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18.治乱兴废在于己。

19.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2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1.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22.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23.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4.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25.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6.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7.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28.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2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0.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31.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33.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34.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35.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36.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37.善为师者 人生大全,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38.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39.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40.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的名言汇总

1. 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5. 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6.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7.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8. 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9.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0.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2.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4.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5. 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6.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8.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19. 至廉而威。

20.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1. 匿病者不得良医。

22. 治乱兴废在于己。

23.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5.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26.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7. 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28.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9.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0.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经典“教育”名言

经典教育名言

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

前苏联教育家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2、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教育家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 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励志名言网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陶行知全集》

5、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 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6、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陶行知:《教学合一》

7、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 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8、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爱弥尔》

9、最好的教育是能使教育者本身不断感到自己是多余的.

凯兴斯泰纳

10、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英)罗素

11、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卢梭

12、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德]阿第斯多惠

13、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14、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励志名言网 )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卢梭

15、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16、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布鲁诺

17、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1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马卡连柯

教育经典名言

1、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粱,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

2、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3、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4、我将用我的爱心去浇灌幼嫩的幼苗,愿这些幼苗在老师的关心下快乐的成长。

5、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6、用我们的爱关心每一个幼儿。

7、小鸟展翅看大鸟,学生成长靠老师。

8、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9、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0、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

11、新的一天是新的起点,不断小结不断提高,无限创造。

12、只要你的心是向善的,总有一天能感动人;只要你的心是火热的,总有一天能成功。

13、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14、教师的荣幸是跟世界上最充满希望的人在打交道,所以要引导他们把希望变成现实。

15、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16、俯首甘为孺子牛,挥蹄勇做千里马。

17、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8、在群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个孩子,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对自我都有信心。

19、蜡烛选择其物固能光芒四射。

20、教师务必十分谨慎,务必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职责。

21、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谈十年书。

22、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

23、教育能培养出人才,也能压抑人才,所以教育者要时时处处谨慎从事。

24、教师就是要敬业爱生。

25、启迪心灵,教书育人,培养自信,树立自尊,关爱童心,奉献青春。

26、只有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收获有爱心的学生。

27、消除隔阂的密码是真诚,亲近心灵的力量是爱与谅解。

2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9、不爱云,不爱月,也不好星星,教师只是要尽可能到达教育的最优化,伴随明天的太阳冉冉升起。

30、每个孩子犹如一本装着密码的耐人寻味的书,我愿用我全部的爱与智慧去开启、去解读,在解度,在解读中获取人生价值。

31、用快乐的音符,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32、每天我都微笑着向快乐出发,因为前方有需要我传播快乐的人。

33、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34、教学是发现,是分享,是成长,是兴奋和爱。

35、轻负担,高效率,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

36、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我。

37、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

38、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要想走进这扇大门,只有在不倦的劳动中才能找到这把钥匙。

39、对待学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40、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41、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42、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4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44、在过多地要求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45、扬黄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46、教师要用心去爱,去教育学生。

47、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48、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

49、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50、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教师。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带有严格要求的爱。

51、念人之善、扬人之长、量人之难、帮人之过。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52、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53、学生没有教师,就象生活没有阳光。

54、学生的需求,我们不懈的追求。

55、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怎样的种子。

56、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57、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58、把爱播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59、赢得学生内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60、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61、让每个孩子快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关爱,让每个孩子拥有自主大胆探索的空间是我工作的信条。

62、教师面对的孩子都是最终要独立的成人。

63、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64、除了俯下身子,我们又能如何接受辉煌;除了无声的润物,我们又能如何解释春雨。

65、让学生微笑着面对每一条起跑线,自信的冲向美好的人生目标。

66、你想营造一个愉快、和谐、轻松的育人环境吗?那么请你学会宽容,学会服务,学会微笑,学会赞扬吧。

67、甘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68、选择了一份事业,就选择了一份追求,我们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去圆自己的一个梦。

69、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

70、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71、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72、教师是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73、在过多地要求孩子的同时,也就应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74、我努力上好每节课,就算不是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但哪怕还有一个人,我都要把我的赞扬和鼓励传递给他。

75、营造爱的氛围,播散爱的种子,结出爱的果子,释放爱的能量,让孩子们栖居在爱意浓浓的家园里。

76、关爱童心、欣赏童趣。

77、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78、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

79、帮师生排忧解难乐做有心人,为尚文增光添彩争当好园丁。

80、学生是琴键,只要音准律谐,能否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就看老师这双巧手了。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教育正能量经典句子 专题。

我对标点符号的怎样使用比较模糊,那些地方该用逗号,哪些地方该用句号,哪些地方该用分号,省略号等。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

(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3)表示话语的断续。

(4)表示心情的矛盾。

(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师……”B.“汪老师,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如:A.“学校已放学了。……”B.“今天,阳光灿烂。……”(7)省略号的后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

(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时,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

(9)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语断意留。(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语音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声音被打断等。 括号〔()〕: 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破折号〔-〕: 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 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其主要用法有: 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 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 后面。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 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在多重复句内, 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不起来。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 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破折号〔---〕: 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要用法有: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沉默不语 并列词语在句中作定语时, 省略时只用"等"不用省略号。使用省略号要注意它和前后标点的关系。省略号前边如果是完整的句子,此句点号照用;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有时用点号,目的在于分清结构,表示不与下文相混。 书名号〔《》〕:表示文中出现的书名、报刊名、诗文名、歌曲名、戏剧名、绘画名、电影和电视片名等。书名与一般用双层尖角号表示。书名号内还要用书名号时,里面的用单层尖角号。 着重号〔.〕: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文字。着重号用小圆点表示,点在被强调的文字下边,有多少个字,就点多少点。 连接号〔-〕:表示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小短横,高低居中。它一般用来连接起止时间、相关数字、两个地名等。 间隔号:标明词语的分界。它是一个小圆点,放在隔词语的中间,高低居中。它用在并列的词语构成的标题中;用在词牌名与题目间;用在书名与篇章名之间;用在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用在表示年月日的数字之间。 专名号:表示文中人名、地名、朝代名、团体名等。它是一条横线,村在专有名称下面,目的在于使之与一般词语区别开来。参考八年级下册 《语文》p259-p268

耐着性子认真看完以下内容,你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会逐渐清晰起来的。

用法说明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例如:

a)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例如:

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你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例如:

a)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例如:

a) 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 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啊!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a) 你给我出去!

b) 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虚停顿,用逗号。例如: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

a) 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道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 “” ”和单引号“ ‘’ ”。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表示。例如:

a)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例如: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例如: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住紧贴在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例如:

a)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再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

“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如: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长度)、半字线“-”(占半个字的长度)和浪纹“~”(占一个字的长度)。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a)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洛二氏溶液(Ringer-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例如:

a)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 “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 梨园乡种植的巨风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 、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例如: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4.15.2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

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 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边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