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望着填空题-什么地望着选词填空

我是一个语言模型,需要您提供具体的语境和辞汇选项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请提供更多信息。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导语: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比较机械,效率不高。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供大家学习参考!

基础知识与运用( 24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6分)

人迹 至()蝉 () 歌()

息() 绵()木 ()

二、选词填空(4分)

1.这是小刚()的飞机模型

a.作b.制c .做

2.你们常夸他有能耐,怎么今天却说他办事()?

a.不利b.不力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可用“高瞻远瞩”的成语解释,请你根据下列诗句的意思各写出一个相同道理或意境的成语。(4分)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默写填空(10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__,相信吧,_______________。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4.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5.千里之堤, 。

6.不必说的菜器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

阅读(46分)

一、阅读《天使原来是这样》答题。(14分)

⑴3.4岁的时候,我被妈妈故事中的天使迷住了。妈妈说,在我身边时刻都有着守护天使的陪伴。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和天使说着悄悄话,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她。我脑子里清清楚楚地浮现着她的形象:她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环。

⑵6岁的时候,我在学校参加了耶酥降生宗教剧的演出,我对天使的迷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了那些奇妙的人物故事,使我在爱尔兰老家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使我日后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

⑶相反,我的外婆根本不相信这一切,她只知道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地操心吃喝。妈妈温柔而美丽,外婆则刚强,只是看上去总是疲惫不堪。她是那时我所见到的最慈祥但却最不可理喻的女人:只相信行动,从不轻信言语。当隔壁邻居的女人因小产而大出血时,妈妈陪在那个女人身旁,不停地哭泣,而外婆却立刻跑到一英里半以外去找医生。

⑷外婆是左邻右舍的人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免不了需要这样那样的帮助而她则乐意帮助每一个人。我常常看到她给一些人家送去牛奶和食物。她自然、直率的慷慨,使接受帮助的人没有丝毫难堪。她设法给我们做衣服,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做出每一顿饭。长大以后,我把对天使的迷恋转移到对天使的认真研究上来了,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我约见那些声称见过天使的人,听他们讲是如何从严重疾病中恢复过来,或如何奇迹般地躲过灾祸的。

⑸有一个男孩因为在全家人上火车前不停地拼命嚎哭,使全家都耽误了上火车。后来,那趟火车出了事,男孩说,在这之前,他看到了天使,她对他说,不要上那辆火车。

⑹外婆不相信这个故事。她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使为什么不救每一个人呢?”9年前,外婆死了。我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崩塌了,她带走了被称之为生命力或活力的那种东西。没有人能代替她留给我的这种感觉。

⑺日常报道中充斥的尽是罪恶、谋杀和痛苦,即使是在白天,我也时常感到脆弱和胆怯。我常常想象我3岁的女儿可能会遇到绑架或被人谋杀,我尽可能使她在我监护之下。

⑻外婆去世约一年后的某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交钱时发现皮夹不翼而飞。是丢了还是被偷了?眼泪不知不觉在我眼眶里打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个男子把一张10镑的纸币放在柜台上,安慰我说:“别难过,这种事谁都有可能碰上。”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对他说声谢谢,他就快步走开了。

⑼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我发现我证明天使存在的立足点似乎摆错了。

⑽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她会带着慈爱和真情在朋友、家庭或陌生人中间偶尔出现。当你意识到这点之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并受到感染和鼓舞。

⑾天使没有美丽的翅膀,也不一定穿着柔和的纱裙,她肯定不是我孩提时想象的那个样子。她看上去也许是个餐馆招待员、教师或加油站的机械修理工。他们的行为像……对了,就像我的外婆那样。

⑿我的女儿有时候问到我的外婆。前不久,她说:“你的外婆现在变成了天使①了吗?”我说:“亲爱的,她一直就是个天使②。”

1.给下列黑体词语注音(2分)

()慷 ()

2.分“童年时候”、“长大以后”、“外婆去世后”三个阶段,概括“我”对天使的认识过程。(3分)

3.读第⑶段,“相反,我外婆根本不相信这一切”,“这一切”指的什么?(2分)

4.第⑸段的故事,“外婆”不相信,还质问:“如果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使为什么不救每一个人呢?”外婆为什么这样问?这质问表明了外婆的什么想法?(3分)

5.读⑿段,说说两个 “天使”的含义。(2分)

6.文章标题为什么要加上“原来”两个字?(2分)

二、阅读《梦结束的地方》,答题。(12分)

①有人做过统计,(qì)____今为止,大约有五百人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大约有五百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论这个统计数字准确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攀登珠穆朗玛峰生死系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②因攀登珠穆朗玛峰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他用十三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不惜失去生命。

③无限风光,惟有触天者领略得到吧!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心动魄吧?没有一丝尘埃的繁星,广(máo)_____深邃如宝石样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朋友一本正经地摇头道:“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的山头能有什么吸引力?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当时的情形根本就不是浪漫,巨大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雪,就这些。”

④真就这些,这么令人失望吗?答案如此肯定。那么,为什么要登山呢?不要命地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呢?英雄气概?挑战极限的'能力?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朋友悠悠地说:“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⑤那是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无论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还是在书本里,都充满了诱惑。

⑥明白了吗?生命原来是梦里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有你永不远放弃。

1.“梦结束的地方”指的是什么?(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4分)

3.读③段,“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浪漫具体指什么?,他说“不浪漫”的原因是什么?(3分)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3分)

三、阅读课文选段,答题。(10分)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ì( )食的时候才好。

④扫开一块雪, 露出 地面,用一枝短棒 支起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bǐ( )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jiá()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2.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2分)

3.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4.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2分)

5.读④句,露出、支起两个词语能否换成空出、树起,为什么?(2分)

四、阅读课内文言选段,答题。(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解释下列黑体词语。(3分)

①世 耕② 仲永

③邑人 之④日 仲永

⑤即 诗四句⑥父 其然也

2.翻译下列文言短句。(3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③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解释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2分)

4.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写作(书写4分 错别字3分 作文50分)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要在经历之后才觉得很多没有做好,当想要悔过重来时,已没有了机会。于是,有人想发明一种新药,就以“后悔药”来命名。希望服用后,能给人以重新悔过的机会,给人以再生的机会,给人以勇气和信心,而变得积极而有创造力……请以“后悔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小学语文课件:《海上日出》

《苏州园林》练习题

〔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重峦() 叠嶂() 丘壑()嶙峋()()

池沼()斟酌( )镂空()蔷薇( )着眼()称心()

2、用标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玲珑 自出新裁 标本 鉴赏 珠光宝气 因地治宜

琢摩 重峦叠嶂 败笔 雷同 俯抑生姿 任其自然

3、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画,不是()画。(美术 图案)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依赖 依靠 依傍)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另外一点(忽略 忽视),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美。(图画 图案)

(6)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的感觉。(闲适 舒适)

4、按照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假如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 。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阅历:。

(3)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的照片。斟酌: 。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也别具匠心。 。

5、阅读下面的诗句,想想它写的是苏州园林的何种景致。

(一)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答:

(二)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答:

6、下面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7、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主题班会一开始,(A)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B)我语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C)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D)林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8、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看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语段阅读〕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

(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

(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

(3)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

(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另有一番风味。

(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

(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3.用“//"划分层次:(1)(2)(3)(4)(5)(6)(7),并指出结构形式(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选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概括到具体 B.由整体到部分 C.由原因到结果 D.由特点到用途

E.由远到近 F..由外到内

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三)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 。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 、 、 、 。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 、夏之 、秋之 、冬之 。(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 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表达交流〕

1、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

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2、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语文百草园〕

苏州园林知识小卡片

1、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苏州古典园林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第1、2、3、4、5条,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中国四大名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3、现存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是明代的拙政园,占地78亩。拙政园的命名,有什么寓意呢?明代御史王献臣因中年解官归里,仕途失意,所以借用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文,取“拙政”两字命园,实寓自我解嘲,超然物外之意。

4、苏州园林中,往往在壁面上镶嵌大镜,它的妙用:游人在镜中可以清晰地观赏到对面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无形中扩大了视觉空间,使园景显得更加丰富深邃。这种利用明镜借景的方法,也是苏州园林中常用的艺术手段。

5、汉字中与“园”含义相近的六字:囿、圃、苑、院、庭、墅。

6、山、水、花木、建筑,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物质要素。

7、苏州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品种丰富,式样繁多,大致可分为六大类:桌案、凳椅、几架、床榻、橱柜、屏座。

8、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参考

〔基础积累〕

1.略 2、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琢磨 俯仰生姿 3、鉴赏 艺术、技术 图案、美术 依傍 忽略 图画 闲适4、(1)标本:样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地位,价值。

(2)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3)斟酌: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4)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5、(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6、A 7、D 8、青山绿水 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语段阅读〕

(一)、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C 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1.复廊 2.高低曲折,优美奇妙。

3.(1)(2)//(3)(4)(5)(6)//(7) C 4.B、F 5.描写

(三)、(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总——分 (7)生动 略

芦花荡练习题

一、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l字)。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了一(),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 ()()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 ()着船尾,跟着()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了一把。

2.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续写一句话。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____________________。她们长大成人了。

3.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仿照例句用两三句话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例句: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二、课内精读

(一)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

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1.文段中最能反映老头子心理感受的短语是:__________。

2.老头子此时此刻是何种心情

3.找出选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所起的作用。

(二)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

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三、课外选读

团防队长点燃了枯芦苇。在大风中,枯芦苇立刻烧得噼哩啪啦响起来。

德珍嫂急得额上沁出几粒汗珠。

贺龙笑笑,看看德珍嫂着急的样子,说:“转舵,往湖心里划!”

德珍嫂担心地说:“湖心里浪更大!”

贺龙微笑着:“不要紧。

①我就是爱风浪!不冒风险,哪能干革命!我还想把洪湖看个够哩!”

湖中间,浓雾漾潆,巨浪飞卷。德珍嫂看看那一排排恶浪,担心贺龙受吓,提心吊胆。她犹豫片刻,看见芦苇越烧越厉害,只得拨转船头,迎着狂风恶浪,直朝湖心划去。火舌舔着恶浪,在浪尖上扫来扫去。岸上的敌人对着小船砰砰地乱放枪。子弹落在小船后面的水里,只听见噗、噗、噗地响声。小船像一支利箭,立刻隐没在浓雾里,摆脱了敌人,直朝湖心划去。

小船在狂浪里颠簸,德珍嫂提心吊胆。贺龙激动地站起来,笑着说:“德珍嫂,我来

掌舵!”

德珍嫂没有想到这时贺龙要掌舵,猛地楞住,说:“这舵不好掌呵!”

“放心!”贺龙笑道,“②我来洪湖,就是要学会在风浪里掌舵的嘛!”

贺龙说着,钻出船舱,几步跨到德珍嫂身边,接过舵把。德珍嫂只得把舵把给他,自己划腰桨。小张也到船头去举起了长竹篙,遇到浅水处,帮助撑船。

小船稳稳当当地破浪前进。一排排狂浪迎着船头扑来,在船头飞卷起丈把高的浪花,发出哗啦哗啦的巨响。

(犁夫)

1.理解画横线两句话的含义。

2.文段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找出描写各自神态的词语。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贺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探究

4.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课件#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课件:《海上日出》,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小学语文课件:《海上日出》

一、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投影、幻灯。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海上日出》。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红霞、范围、分辨、奇观,刹那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共分几段?(全文分为四段)

五、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检查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情况。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二段。

6、小结: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三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教学小结: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这篇《海上日出》有什么特色?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篇二小学语文课件:《海上日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篇三小学语文课件:《海上日出》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册《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文画面壮观、语言优美、结构明晰,记叙了“我”在晴朗天气、有云天气里观看到的不同景象,其中教学晴朗天气的日出景象为本课的重点,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学生通过对几种不同的景象的学习,感受大自然景象的壮观、神奇,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板块式探究性研读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构成课文的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研读,从而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弃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文章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培养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理解刹那、灿烂、光亮、亮光、光彩、光芒等8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观察理解,描述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色。

情感目标:感受壮观景象,激发爱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表达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海上日出几种不同景色,为学习本课的重点,但日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景色在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是本文教学的难点。针对以上重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同时结合学生自己学太阳上升时的动作,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应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读悟、想象、表达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及思维。教学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图、文、声并茂。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梳理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作者具体描述了晴朗、有云两种天气里的海上日出景象,其中晴朗天气里的海上日出景象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忆描述,引入情景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我们曾经在一起欣赏过可让济南丢失一半妩媚的趵突泉,领略过金华双龙洞的大、奇。今天,咱们一起到海上去,去看看被称为伟大奇观的《海上日出》,好吗?

二、感知奇观,捕捉重点

1、播放海上日出图片,师配乐朗读。

2、学生谈看后感受。

3、自由读文最后一段,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解释“奇观”

4、根据质疑,探究学法。

三、抓住奇观,直奔重点

(一)默读第2、3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2、3自然段,感知日出前天空景象的美,感受太阳升时的壮观。

1、找出描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句子,分析句子、体会句子、品读句子。

A、日出前天空景象出现了哪几次的变化?

B、日出时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好?体会到太阳上升时的吃力,学生可学太阳上升时的动作。

C、日出后景象又有哪些变化?

2、指名学生朗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欣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图片。

(三)根据所学,完成练习

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很()很(),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红霞的范围(),越()越()。

日出时:那里出现了太阳的(),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太阳像(),慢慢儿()地,使劲向上升。

日出后:它终于(),完全跳出(),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它旁边的()也突然有了()。

四、自学讨论,感悟奇观

1、默读第4、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是通过哪些词语来体会的?哪些词用得好呢?从哪能感悟到是奇观?请读一读。师注意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辟。如“透”、“镶”、“染”、“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等等。

2、欣赏图片,练说有云时日出景象。

五、再现奇观,体会感情

再次探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感情,品读句子。

六、延伸奇观,拓展视野

我们的伟大祖国乃至整个世界,还有哪些地方或景象也可称为“伟大奇观”,学生说一说(可先在小组内说),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赞美一下。

七、升华情感,读出奇观

配乐学生齐读全文。

八、布置练习

(一)课堂练习

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

①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②太阳像负了什么重担似人,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③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选词填空

光彩光亮亮光光芒

①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乍灿烂的()。

②这时候,不仅是太阳,边云和海水也成了()的了。

③一个夏日的早晨,太阳透过云层,放射出耀眼的()。

④春天,公园里的鲜花开了,万紫千红,真是()夺目。

(二)课外练习

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设计思路分析]

本课时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这一“三为主”原则而设计,首先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采用“录像音乐配读”的方法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中,多感官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捕捉本课的学习重点,也为质疑问难作铺垫。本课时教学时紧扣文中“奇观”这一重点词语,进行读课文、赏画面、品词句、悟情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目的。“延伸奇观、拓展视野”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理解奇观,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