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前叫什么-大同以前是什么国

大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在中国历史上,大同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或重镇,如汉朝的雁门郡、北魏的平城、辽代的大同府等。因此,“大同之前是甚么国”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例如,在汉朝,大同地区属于雁门郡;在北魏时期,大同地区成了平城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市。所以,“大同之前是甚么国”的答案可能会因时间而变化。

满洲国时候 也有好几个年号么?

是的,1932年在沈阳召开炮制伪满州国的“建国会议”。

3月1日正式成立伪满州国,以“大同”为年号。

1934年月3月1日,“满州国”改称“满州帝国”,年号改为“康德”。

1932民国 21昭和7[伪]大同 元

1933民国 22昭和8[伪]大同 2

1934民国 23昭和9[伪]康德 元

1935民国 24昭和10 [伪]康德 2

1936民国 25昭和11 [伪]康德 3

1937民国 26昭和12 [伪]康德 4

1938民国 27昭和13 [伪]康德 5

1939民国 28昭和14 [伪]康德 6

1940民国 29昭和15 [伪]康德 7

1941民国 30昭和16 [伪]康德 8

1942民国 31昭和17 [伪]康德 9

1943民国 32昭和18 [伪]康德 10

1944民国 33昭和19 [伪]康德 11

1945民国 34昭和20 [伪]康德 12

注:大同三年(1934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发布改元登基“诏书”一份,主要内容为:“自大同三月一日,即皇帝位,改为康德元年,仍用满洲国号……等等”。

大同的建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到五世纪时,北魏建都于此,从此大同的名声与日俱增。以后,辽、金也都以此作为陪都进行了建设。到明时,大同被列为全国“九边”之一。历史上对大同的形成做出最大贡献的朝代当首推北魏,次则辽、金、明、清。而今日的大同市则是古代大同的继续和发展。

那么,大同为什么成为北魏的都城呢?这个故事还要从淝水之战说起,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这次失利给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北魏登国元年(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十六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正式称帝。

就是在这一年七月,拓跋珪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在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平城一直作为北魏的首都,并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张,成为统治北跨大漠,南界淮汉,东达辽水,西抵焉耆这一广大帝国的中心。而这,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正是改变这座城市命运,最终使其成为辽金二代的西京、明清两朝的边防重镇的关键性事件。

当时的平城所在的代北地区,并不是一个适宜定都的城市,那里气候寒冷干旱,降水稀少,土质相对贫瘠,在汉代就不是重要的农业区。周围多山而且道路崎岖,农耕传统中断,经济基础薄弱。运输物资也极为不便,这样从中原运输物资接济首都也变得非常艰难。

那么,为什么拓跋珪还要把首都定在平城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治因素

这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形势决定的。平城是拓跋珪的发家之地,这里有他的势力盘踞,方便计进行统治。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北魏统治集团的发展阶段。道武帝拓跋珪幼年被前秦迁徙到内地,汉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就整个拓跋部来说,其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尚处于不甚发达的阶段,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一直到道武帝去世的时候,还存在着兄终弟及的继承法,皇权仍有待强化。他需要在二者之间做一个平衡。

2:经济因素

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其当时鲜卑族主要生产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财政、贵族财产往往会用牲畜来计算,皇亲国戚都以牧民自居,曾当众说:“国人本着羊皮袴,何用绵帛?”狩猎经济也是如此,拓跋鲜卑原本就是一个狩猎民族,《魏书 序纪》追溯其祖先事迹时说:“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也是因为当地人只适合游牧经济,也只能在代北做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