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演绎学习属于什么迁移

演绎学习是一种通过推理和推断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将已知的规则和原理利用到新的问题中。因此,它可以视为一种模式或规则迁移。
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什么是迁移?
1、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语言学习中学习一种内容对学习另一种内容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汉语拼音知识有利于学习汉字的知识,学习了词汇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语法的知识,掌握了语法的知识有助于掌握修辞的知识,学习了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知识等等。
2、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是指语言学习中学习的一种内容对学习另一种学习内容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汉语拼音,会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有干扰现象。这是因为在两种学习内容又相似又不相同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了负迁移。学习掌握了注音字母,会对学习汉语拼音有干扰现象。这是因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会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层次,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水平迁移。例如,学习了哺乳动物“老虎”、“狮子”的概念以后,这些概念可用于对不熟悉的鲸或海豚的识别。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上来看,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高,形成了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低,形成了认知结构中的下位概念。如“动物”和“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就不一样。动物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就较高,而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就较低。因此,垂直迁移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主要表现在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两个方面。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植物、动物等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这一概念的掌握。归纳式的学习经常包含此类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一概念的掌握对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演绎式学习经常包含此类迁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