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是什么短语类型-纪律教育是什么短语

"纪律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宣扬和实践,令人们自觉遵照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行动。它是保护社会秩序、增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养成教育名言名句短语

1、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作者:叶圣陶

3、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作者:南怀瑾

4、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作者:叶圣陶

5、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

6、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作者:陈鹤琴

7、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学风。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做人的道理

8、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者:叶圣陶

9、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作者:童第周

10、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11、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作者:鲁迅

12、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13、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养成的一切,要过5年、10年才能显示出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上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才能使他养成忍受痛苦的习惯;为了使他将来受得住关节脱落、腹痛和疾病的折磨,就必须使他历尽体育锻炼的种种艰苦。

15、中国教育是把人培养成机器,而不是人。作者:梁宏达

16、以事物对于社会的功用为标准而施教育,实为养成道德,增长知识所决不可少。儿童所学与社会情况愈有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联络,则所得知识亦愈加正确愈有实用。作者:杜威

17、我们认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预防不良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出处:帕夫雷什中学

18、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19、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20、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作者:黄炎培

21、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2、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作者:徐惟诚

23、西点军校所致力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训一流军官,而且是把一流的年轻人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培养成未来的全方位的领导人。作者:西点军校前校长伊L班尼迪克

24、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使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作者:叶圣陶

25、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

26、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

一、发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

介词结构在句首易导致句子无主语。如

例1、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例2、南经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如例1去掉“通过”,例2去掉“由于”。

二、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

例4、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

例5、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例6、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在一个句子当中,含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例3中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因此他们不好放在一起;例4中的并列短语“讨论并听取”中的“讨论”和“听取”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听取后讨论;例5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例6中,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三、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7、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8、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例7中,前半句包含了能顺利结业和不能顺利结业两个方面,例8中,前半句包含了能抓住机会和不能抓住机会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只说到肯定的方面。修改这种类型的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四、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例9、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例10、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因多重否定导致否定不当的句子,根据句意,例9应当去掉句中的“没”字,例10是反问句与多重否定嵌套的句子,要注意细心判断,该句应当去掉句中的第二个“不”字。

另外,有一些动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或起到否定的作用,它的后面往往不带否定词语,如果带了,意思就会截然相反,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例11、为了避免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例12、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根据句子的意思,例11例12中的“不”应该去掉,因为“学校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试作弊现象”,而“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看它们是否混用或主客是否颠倒。

例13、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

例14、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

例13就是将“对于”和“关于”混用了,应将“关于”改为“对于”;例14是将主客颠倒了,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或“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于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来说是陌生的。”

六、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例15、欧阳俊逸推开房门,看见哥哥和他的女朋友正在促膝谈心。

该句中,“他的女朋友”的指谁的女朋友,搞不清楚,犯了指代不明的错误。

七、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例16、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

该句中,“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达”和“以上”矛盾,可以将“达”改为“在”,或将“以上”去掉。

八、发现“是” 表判断的句子,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例17、他的籍贯是江苏海安人。

该句是判断句,主语是“籍贯”,宾语是“人”,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他的籍贯是江苏海安”或“他是江苏海安人”。

九、发现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犯了不符合逻辑的毛病。

例18、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例19、这种模型的赛车是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十、发现“不管”或“尽管”,看是否将两词误用。

例20、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后面的词语是不确定的,或选择性的,常带有“怎样”“多么”“或者”“还是”等词语;“尽管”后面的词语是确定的,不能有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