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阳是什么地方-澧阳与什么有关

"澧阳"是指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与湖南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陶渊明的故乡,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中就提到了“桃花源”这个地方,而“桃花源”就是位于今天的澧阳。澧阳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关氏家族的文献

1,江陵即今荆州城,公所筑也。晋桓温流增饰。(笔者按:据现在考古发现,荆州城确为关公所筑)。

2、荆州府有公书四大字匾:三秦雄镇。题曰郡主关某书。万历初,有闽人知府事,易去其匾,地震三日,和郡骇异,于是百姓白诸守,仍悬之乃止。

3、人们但知关公有画风竹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冷,终久不凋零”,而不知还有画雨竹诗:“炎精嘘不然,鼎足势如许。英雄泪难禁,点点枝头雨。”(徐州志石刻,在铁佛寺。)

4、人们但知关公有洛阳关林,当阳关陵,而不知还有华阳墓。明一统志:公墓在四川成都府城外万里桥南。公既殁于吴,昭烈招其魂葬于此(见《四川总志》)。

5、谱载京谱派次:

开先锡肇启序成章洪业可茂敦伦履常

培修衍庆志裕振祥承绪惟正延生致康

锦堂彦义瑞献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圣组五十四代当阳守陵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裔天楫咨部谨取。

6、人们但知当阳关陵,洛阳关林均增设五经博士奉祀陵墓,世袭其职,而不知“在荆州城建庙,称为帅府奉祀生”,且还有监察之权。更不知关氏后裔可优免一切杂役。

7、关氏族谱中还有关公遗迹及其对联和关公传说,不少至今未见提及者。

但可惜的是缺了第三卷,所以无从得见《汉夫子以下实录》,即从关公至第48代孙文珠、文亨的世表。关正瑞《澧阳关氏来源》言:圣祖五十六代裔楚先等携谱来宅,展阅之,始知四十八世祖文珠公由荆潜迁居于澧州梦溪寺,上溯至圣祖,世系朗朗,凛然如在坐列。

据此可知荆谱从关公至文珠48代世系是非常清楚的。再看《墨谱告竣序》:“相传有族祖正瑞公抄录京谱之旧稿尚存,展阅细卷,乃抄文珠公以上四十八代之昭穆”。说明荆谱所载关公至文珠这48代的确很详细,昭穆未混,与关正瑞所言之“世系朗朗,凛然如在坐列”完全一致。不见第三卷,实乃一大憾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谱中“圣祖灵应事迹”“服制图”、“家法”等内容,愚以为应予扬弃者不少。

关羽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

关羽擒将图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洛阳关帝阁专门从事关公的开光事宜,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等憾事!注:关羽的本字,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云长”之前有“长生”和“寿长”这两种说法。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本字长生。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

电影《赤壁》中关羽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温恢:“关羽骁锐。”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 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三国演义》关羽像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演义赞诗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对联称颂茶联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联》中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下联是称颂关公的“义”。关公义贯古今,这个联句用“旺旺大吉”来描述,可谓恰如其分。全联如下:《百茶联之00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关公仗义,旺旺大吉关羽对后世的影响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各朝统治者都通过兴建关公庙来加强封建统治。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云长真义士也!”曹操的这句话的反映了关羽的义气,现在所有“社团”都拜关羽。杨宇龙著

外貌特征

电影《关云长》中造型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据说他丹凤眼一睁,就是要杀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关公攻打樊城之时,大战庞德,庞德佯使拖刀计,却暗放冷箭,伤其左臂,此后,关公斩庞德囚于禁,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前来诊治,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华佗医治,开始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一面与马良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神态自若,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

古代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

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

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

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

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

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

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

常德有城,自此开始。

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

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淑浦县)又迁往临沅县。

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

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

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

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

"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

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

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

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近代

1914年,湖南省 *** 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

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

公元1935年,国民 *** 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

公元1936年,国民 *** 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

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

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

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

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

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 *** 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

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 *** ,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 *** 。

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 *** 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现代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 *** 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 *** 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

随后,各县市人民 *** 人民 *** 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

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

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

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 *** 。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4月18日,湖南省人民 *** 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 *** 委托常德市代管。

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 *** ,选出正副市长。

2002年,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5个乡;434个居委会、4004个村委会。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6个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99个乡、4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