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以什么为主流-新诗以什么为主流

新诗是以现代汉语为主要媒介,采取自由体情势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它的主流情势是自由诗、散文诗和现代格律诗等。也有大量非主流的新诗情势,例如压韵诗、半韵诗、词牌诗、长诗等。新诗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并且不受传统诗歌情势的束缚。

30年代新诗呈现了几种趋向

“30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向:“向外转”(题材面向社会,创作手法现实主义)”向内走,走向内心。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流派: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

1925 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诗刊派和新月派,本属一派,甚难分别。《诗刊》是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

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诗人是孙大雨、饶孟侃、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臧克家、刘梦苇、罗隆基、蹇先艾、沈从文、孙毓棠等。

还有方玮德及其姑母方令孺。陈梦家《新月诗选》论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Sonnet)是格律最谨严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求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

孙大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增加了成功的指望。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