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
![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https://edu.h3e.cn/img/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班级授课具有什么特点.png)
班级授课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将所有学生集中在同一个教室,由一名教师进行讲授和指点。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1、 教学进程集中: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教学内容一致:所有学生都接受一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效力高:通过老师的统一讲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力。
4、 学习氛围浓厚:班级授课可让学生相互交换,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1、在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级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昆体良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思想。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了下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的补充。
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清末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1903年的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将班级授课制确定下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也有观点认为,班级授课制理论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
历史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它产生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私塾为例,个别教学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教师只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授课,经常是教完一个学生之后再去教另一个学生;教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没有年级和班级的编制;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和结业时间,没有课程表,学生可以随时入学和退学。
班级授课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前提下,出于由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大量学生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思考,而逐渐确立起来的。
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
1485年的《纽伦堡学校规程》和1528年的《萨克森选帝侯国学校规程》规定,应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配以不同的古典教科书教授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