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为什么反对儒家思想-韩非为什么反对儒家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以法治为核心,强调以武力保持社会秩序。他对儒家的思想持反对态度,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行动规范其实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是可能致使社会混乱和不稳定。他认为,儒家过于重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忽视了法律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因此,他主张以法治国,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束缚人民的行动,保护社会稳定。
为什么韩非子反对、批判儒家道德礼乐制度呢?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为秦始皇在政治和思想上统一中国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说到和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温文尔雅,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思想的儒家或者是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清净无欲”的道家还有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的墨家。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以“法”“术”“势”来统领万民,对百姓实施刑法,以严厉的刑罚来统治国家的法家。但是事实上,韩非子以其著作为人们构造了一个并不遥远的美好的社会。他喜欢告戒帝王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治国安邦,使国家和谐安定。十分具有可行性。而儒、道、墨的理论只是一个很空泛的理论。在现实社会还很难能够实现。而法家的思想很具有现实性.
韩非子阐述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不适用的原因。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他认为“古者,今不用”。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代的尧为帝王的时候,主动把帝位禅让给舜。这被儒家认为是仁义谦让道德高尚的表现,而韩非子却认为,尧做帝王的时候,吃的是野菜糙粮,住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屋,穿的是粗布兽皮,而现在的犯人的吃穿都不他差。舜做帝王的时候,手里拿农具干活在人民之前,大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而现在奴隶的劳累都不比他苦。因此他们让出帝位是去处犯人的吃穿,奴隶的劳累而已。所以那时候都不以时代传位为重。而现在人民的生活能够矿不一样了。一个县令,即使他死了,他的子孙好几代还会有车坐。所以大家都十分看重,不轻易让掉县令的位置。这就是因为古今所得的利益多少不一样,权利地位的轻重不一样造成的。不能说古代帝王就有谦让的高尚品德,现在人争做官吏就是品德低下。这就是儒家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原因。
(2)韩非子从儒家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批判。“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其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故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五蠹》)从现实上,儒家不能实施其政策。韩非子还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孝则不忠,忠则不孝。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人们无法正确把握,会给人民以误导,让人无所适从。他举例说到:“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缉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五蠹》)“鲁之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五蠹》)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儒家的确实有其为难的时候。这些时候会给人造成混乱,让人无所适从。因此,韩非子认为儒家的思想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了。
(3)“夫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这是说,圣人治国不是要每个人都自觉行善,而是着眼于大众不能做恶。在一国之中,能自觉行善的不超过十个人,但只要民众不做恶,国家就能够保持太平。君王治国,着眼在大多数,至于其他少数,无关宏旨;因此,要着力的是执法,而不是立德。因此,君王统治百姓,靠的是法律和威势,他不需要有特殊的才能或品德,也不需要象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不需要靠君王的品德,以身作则,去影响和感召百姓。
韩非是法家学派,与儒家有着观念上的不同,儒家讲道德,仁义礼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家将法律,有令必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惩恶扬善法家有着明确的标准,而儒家只有道义的谴责,这是法家批判儒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