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内语境是什么意思-言内语境是什么

言内语境是指在语言交换过程当中,由发言者和听话者共同创设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话语环境。它包括言语的时间、空间、主题、背景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话语的意义。言内语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构成自己的解读。
什么是语境,结合实例分析四种语境对交际语言的要求
什么是语境?语境是言语环境或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也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叫“交际场”。
“语境”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语言环境”。但现在人们已经把一些非语言因素纳入了语境的范畴,由此语境产生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语境专指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单位的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与言语作品——话语所出现或处在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指所要考察的事件(非语言的)所出现的环境。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小语境”或,称后者为“大语境”。
总的来说,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本文是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谈语境的影响作用,所引用的是广义的语境也即“大语境”。
二、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语境影响着言语交际行为。从言语表达和言语接受的两方面来看,语境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和解释两种功能上。
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表达者、接受者、(旁听者)和交际时的客观环境组成的。从言语表达方面说,语境限定、制约着表达者的言语内容和使用的语言形式,表达者只有运用适合语境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从言语接受方面来说,语境语言形式和语言接受者都有解释的作用,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意义联系起来,语言形式的意义因语境而明确;接受者只有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表达者的会话含义。本文主要探讨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三、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功能
作为表达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使接受者能准确地理解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的意思,从而获得最佳交际效果。这样,表达者必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如果能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那就可以使表达更恰当、得体。
常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句话百样说”说的都是表达者要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具体的语境对言语的表达制约功能。
(一)同一句话,表达不同的含义
“下雨了”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如果一个人看到外边滴着雨,说声:“下雨了”,可能是在自言自语或者告诉他人一种客观事实;如果是外边晾着衣服,这句话是在提醒自己或者他人收衣服;如果这时小孩要去上学,这句话则是提醒小孩带雨具。
(二)不同的话,表达同一个意思
一对倾心相爱的恋人,女方对男方撒娇地说“我恨死你了”和“我爱死你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还有“你真好”和“你真坏”同是表达女方对男方的喜爱和赞美。
(三)残缺的话,表达完整的意思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根据言语经济的原则,会根据对话者所共知的背景情况而省略一些成分。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有些句子是残缺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表达者圆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接受者也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原因就在于语境在此提供了潜在的信息。
如:在兰州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买车票说“两个兰大”,很显然这“两个兰”是一种残缺的省略的语言形式,但售票员都能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要买两张到兰州大学的汽车票。”
(四)说的是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在交际活动中,有时候,说话人表面上陈述的是这一意思,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只要结合一下交际的场合和背景知识,就可以理解表达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发生口角,后来贾宝玉千不是万不是地向林黛玉道歉。两个人和好之后,被凤姐拉到贾母那儿看戏,碰见了薛宝钗。贾宝玉在说话时无意中奚落了薛宝钗,黛玉非常得意,并问:“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博古通今,样样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没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四、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表达者把握好表达要义,适合语境,而且需要接受者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联系表达者的特定语境,才能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排除任何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语境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可能突然出现或孤立存在,而总是以一定的时间、场合、目的、方式等为其条件的。所以可以说,只要有歧义的话语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歧义就自然排除了,人们对言语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字词的多义、句子结构的歧义、语境的歧义。
(一)多义的字词在一定的语境下意义单一
多义词、多义字在汉语中普遍存在,一个字、词有多种含义,很多是只要放在一定的语句中就能分辨其意义,但也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思的词语。
比如,“他是背着包袱离开家的。”“包袱”的歧义仅靠其所在的句子是无法消除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背着一包东西离开了家”;也可以说“他带着思想负担离开了家”,在这里词语“包袱”的歧义并没有消除,只有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确定其真正含义。
(二)句子结构上的歧义在语境里消失
例如“这是快乐的开始”。这里“快乐”就有两种词性,可以把它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当“快乐”充当名词时,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这是快乐开始了”;而当“快乐”充当形容词时,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开始是种快乐的开始”。
可见,一句原本充满歧义的话,放到一定的语境里原来的歧义就不存在了。
(三)语境的歧义靠语境来消除
语境是指通常语境下并无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这种歧义产生于表达者或接受者使用语言时所依赖的某种特殊语境。
如有一则阿凡提的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师时牧师常来理发,却从不给钱,于是阿凡提想惩罚他。有一次,牧师又来理发,阿凡提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他:“牧师,是否要眉毛?”“这还用问,眉毛岂能不要?”牧师说。“好,你要我就给你!”说着,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牧师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牧师,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不要,不要!”牧师连忙说。“好,你不要就不要。”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胡子刮下来。这种语境所制造的歧义,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制约表达者的话语组织和语义表达,同时也制约着接受者对话语的表达。所以,表达者必须根据语境来建构话语和调节话语;接受者也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根据语境的变化来完善对话语信息的准确把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一,什么是语境
语用: 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设计交际双方,还受语境条件的影响。
语用性质:
A.情景性。具体的使用环境。
B.社会性。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C.规约性。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
A.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
B.使用语言的环境
C.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言内语境:上下文语境,狭义语境。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言外语境:交际场景和社会场景、人际环境、知识背景,广义语境。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特殊词义和句义,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
语境对于语言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包括“指示”和“指称”。
指示
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
指示意义
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
指称
主要是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
指称意义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窗户玻璃”
任指:“借书看”中的“书”
全指:“我喜欢书”中的“书”
定指:“客人来了”
不定指:“来客人了”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玻璃窗户”
会话准则: 为达到交际目的,会话中涉及的一些言语交际运用的基本规则。
合作原则
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礼貌原则
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
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
如果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发生冲突,那么礼貌原则还是应该优先于合作原则的。
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语用学把语句背后暗含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蕴含义
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衍推义:比如“老刘有三个孩子”的隐含义是“老刘只有三个孩子”,前一句为真,后一句也应为真。
预设义跟蕴含义不同之处在于:
蕴含义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二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是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
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原因如下:
A.预设义跟隐含义一样在特定会话语境里可以消除。
B.预设义跟衍推义一样是不可追加的。
C.有啥用虽然在特殊语境里可以消除,但在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是不能消除的。
D.预设义的不可追加性和在一般情况下的补课消除性类似于衍推义,他在特殊情形下的可消除性类似于隐含义,预设义就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言语行为
指说话任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
言有所述:叙述句,“北京市中国的首都”
言有所为:施为句,氛围显性施为句(“感谢、宣布”)和隐性施为句(“生日快乐”)。
A.言内行为/述事行为(编码)
“欢迎光临”
B.言外行为/行事行为(交际)
“我发誓我再也不玩游戏机了”
C.言后行为/成事行为(反馈)
说话人发誓后有可能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再也不玩游戏机了
直接言语行为 “我真心感谢你的帮助”
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你能不能把门关上
非规约性:-我们今晚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我明天要考英语。(表谢绝)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中的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总要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
从语言艺术创作中的修辞过程看,创作者总是要服从于一定的修辞目的,围绕一定的思想主旨,针对一定的表达对象,使用一定的语言符号,遵从一定的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联系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修辞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初对此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了“六何”说:“第一个‘何故’,是写说的目的,如为劝他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第二个‘何事’,是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第三个‘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如读听者为文学青年还是一般群众之类.第四个‘何地’,是说认清写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第五个‘何时’,是说认清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第六个‘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剪裁,怎样配置之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这“六何”实质上就是修辞过程中,制约创作者语言艺术活动的一系列因素,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其主旨是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抨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但鲁迅先生文创作的社会环境被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气氛所笼罩.因而,他对反动势力及其走狗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猛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鲁迅《两地书》).他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结论式的答案,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双关、取譬、借喻等比较陷晦或委婉的表达方式.例如: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代光明:三明主义.
(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先生在此巧妙地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高喊“三民主义”的反动文人们的假三民主义.如果不是服从于抨击反动文人的目的.不联系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环境,不熟悉汉民族语言中的谐音双关表达手法,以上这则例子就可能是另外一个面目了.
同样,修辞艺术的鉴赏过程,也总是要服从一定的鉴赏目的,明确创作者的修辞意图,熟悉一定的语言符号,了解一定的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联系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这个道理从对鲁迅杂文的修辞鉴赏过程中,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要想正确地鉴赏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语言艺术精品,就不能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创作目的和修辞意图,作者的修辞艺术成品赖以开成的修辞手段有一个基本了解,仍以上例说明,如果当代的鉴赏者不知道“党国”的历史内涵,不了解“贾府”的文学底蕴,不熟悉“乾隆时代”的实际含义,不明白“三明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谐音双关联系,那么,上例就成了一组无特定意义的语句了,郭沫苦先生也曾举例说明过这个道理,他说:“作品的内含本有深浅的不同,读者的感受性也有丰富的差别,在富于感受性的人,主观的感受原可以为客观的权衡;而在啬于感受性的人,主客观便不能完全相掩,感受性的定量性于个人,在定限量内,个人所能发展的可能,依教养的则丰啬.同一部《离骚》,在童稚时我们不曾感得甚么,然到目前我们能称道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天才的作者.”(郭沫苦《艺术的评价》)这里所说的“感受性”,是指读者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童稚时”之所以无法欣赏《离骚》,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历史知识、语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对《离骚》是如此,对古今中外任何语言艺术和鉴赏也是这样,修辞的鉴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膀离修辞主旨、脱离修辞成品赖以形成的语言,脱离与一定修辞现象有关的自然、社会因素.
综上所述,修辞过程的完成和修辞效果的产生,总是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把一定修辞或鉴赏过程中影响言语形式的选择和修辞效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总称为语境.
二、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学术界对“语境”这一术语的一解和使用有较大的分歧,对语境因素的认定和分类也很不一致.有些学者从狡狭义的角度认识语境,认为语境主要指上下文(contoxt),是“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前面或后面的语间、词或短语”(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文学词典》).更多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语境,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表达的话语中心,也就是说写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语句篇章的意思、思想感情.2、表达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就是说写者的立场、观点、品格、气质、才能、学识、兴趣、爱好、艺术修养、语言习惯等;客观因素,就是表达的时间、空间、对象、前后语、上下文、条件、因果、前提等.3、表达的领域、目的的不同,长期地反复使用不同的传递媒介、语文材料、表达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语体”(郑颐寿、林承璋《新编修辞学》).在论述修辞和鉴赏的语境问题时,我们使用广义的语境概念.
无论是狭义的语境要领还是广义的语境概念,都从各自认识问题的角度包容了多种语境因素.诸多语境因素构成了一个语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境因素依一定组合、类聚关系,构成语境系统的支系统及其各级下位系统.
根据语境因素存现的区位,我们将语境系统首先区分为言辞外语境和言辞内语境两个子系统,凡存现于言辞外的语境因素,归属言辞外语境子系统;凡存现于言辞内的语境因素,归属言辞内语境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内又可区分出若干层下位系统.言辞外语境因素分为客观语境因素和主观语境因素两类.客观语境因素包含自然因素(如时间、空间、景物等)和社会因素(如事态、对象、文化、地位、关系等);主观语境因素包含情态因素(如目的、主旨、心境等)和形态因素(如表情、动作等).
言辞内语境因素分为语言态语境因素和言语态语境因素两类.语言态语境因素包含语音、语义和语法等因素;言语态语境因素包含语体、表达方式和逻辑关系等因素.上述各语境因素支系统和下位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修辞和鉴赏过程中,它们相互关联,并同时作用于一定的倏和鉴赏过程.
三、语境是相对于一定的修辞和鉴赏过程而言的
特定的语境,是相对于特定的修辞和鉴赏过程的,离开了特定的修辞和鉴赏过程,便无“语境”可言.在进行理论分析时,我们可以孤立地描写出以上语境系统及其支系统和各级下位系统,但只要我们一涉及“语境”之所以成为“语境”这一问题时,就无法脱离开具体的修辞和鉴赏过程.比如,上述言辞外语境系统中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可以不依赖于修辞和鉴赏过程而独立存在.你可以不去描绘自然景物,在一定的修辞或鉴赏过程中也可能不受到自然景物的影响,但自然景物依然存在;你的修辞可以不考虑某些鉴赏者的特点,但这些鉴赏者和他们的鉴赏活动并不因此而消亡.因而,理论上描述的诸多“语境因素”,实际上是对可能成为语境因素的客观实在和主观条件的一种预测.只有当它们在一定的修辞或鉴赏过程中成为制约修辞或鉴赏活动的因素时,我们才赋予这些客观实在和主观条件以“语境因素”的内涵.比如,“触景生情”而创作修辞成品,“援物取譬”而构成比喻辞格,“因人择语”而显现不同的言语风格,“依事立言”而形成不同的语体色彩.这些“景”、“物”、“人”、“事”等相对于一定的修辞或鉴赏过程而言,便有了“语境因素”的内涵.
从以上列出的语境系统的因素看,似乎语境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实则不然.在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时,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把语境因素例举尽,以便周全地描写和分析整个语境系统.但是,如果涉及一个实际的修辞和鉴赏过程,那么,直接影响这个过程的语境因素便是具体的、有限的、可描述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语境决定了使用语言的艺术,决定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组织方式.同时还必须看到,语境的这种约束力是表现为选择语言手段时的一种倾向性的要求,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在语境的用语要求和具体的语言手段之间作出精确的、一一对应的预测”.(张绍滔《试论影响语体变化的语境因素》载《修辞与研究》第四辑)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针对某一修辞片断来分析它受制于哪些语境因素时,不可能把理论上预测的所有语境因素都与这个修辞片断联系起来.
语境系统有静态和动态之分.语境总系统、支系统和各级下位系统的理论划分,是通过静态的分析而得出的,当预测的语境因素成为制约一定修辞和鉴赏过程的实际的语境因素时,语境的静态系统便出现了相互融洽、渗透和排斥的动态趋势,原来静态地处于各个理论语境系统中的因素便以对同一修辞和鉴赏过程的约束力为重心,进行临时的组合和类聚,构成了个动态的新的语境系统,试析以下修辞片断: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站在这个广场上,同千千万万的尼泊尔人民站在一起的时候,过去时代的珍贵的回忆就又涌现在我的跟前,虽然在我们的两国之间横隔着边界上最险阻的喜马拉雅山,然而我们的人民却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友好的来往,他们交换了彼此在文化上的创造和在农业和工艺上的成就.
在我要结束我的讲话的时候,我祝中国和尼泊尔的友谊象联结着我们两国的喜马拉雅山那样巍然永存.
在这一修辞片断中,主要语境因素与言语特色有以下对应关系:
表达对象:友好邻邦的市民──简朴、通俗的言语.表达目的:抒发、赞颂中尼友谊──热情、诚挚的风格.
表达场合:加德满都广场群众集会──演讲语体的运用.
相关景物:喜马拉雅山──喻体的正确使用.
上下文:两次提到喜马拉雅山──首尾呼应
“对象”、“目的”、“场合”、“景物”、“上下文”这些在理论阐述中分属于不同支系统的语境因素,围绕同一约束客体,组合、类聚为一个动态的、实际的语境系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