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班超 班彪-班固班超班彪合称什么

《后汉书》称“三班”:史学家班彪、其子班固和其侄班超,合称“三班”。

著名“父子档”之:“三班”与“二王”

“三班”:班彪、班固、班昭

班彪是父亲,班固是儿子,班昭是女儿,班固是班昭的哥哥,班昭是班固的妹妹。

“三班”是汉朝著名的三位历史学家,尤其是班固,他不但是位历史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就出于班固之手,而且作为一名文学家,他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不过,《汉书》尚未完成班固就去世了,而继班固之后,最终使《汉书》得以完成的,正是班固的妹妹班昭,所以说,父亲不但能影响儿子的前途,当然也能够影响女儿的前途,看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班超也是班彪的儿子,班超就是历史上出使西域的那位著名的班超,他是班固的弟弟,班昭的哥哥。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是父亲,王献之是儿子。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撼动得了,他的《兰亭集序》一文,其内容可算得上是古文中的佳作,而王羲之的撰写,则更是被誉为了“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献之深得其父王羲之的真传,他不但以行、草闻名,而在楷、隶两种书法上也有很深厚功底,被人称作“小圣”。

班氏三杰是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

班彪作《后传》数十篇,是续《史记》之作;班固在《后传》基础上编写《汉书》,还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班昭帮其兄班固修《汉书》,另作《女诫》七篇。

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班固:(公元31—92年)字孟坚,班彪长子。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

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受到当时学者的一致赞扬。班彪去世后,他继承其父遗志,继续完成《史记后传》的编写。

班昭:(公元49—120年)又名班姬,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东汉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因丈夫姓曹,历史上又称曹大家(音姑)。丈夫死后,和帝赏识她的才华,让她供职宫中,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很受和帝及后、妃们的尊重。

班固去世之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并未完成,遗稿散乱,她奉命整修,得以完成。

班氏三杰的故事:

班超是东汉扶风平陵人。他的父亲班彪,兄班固、妹班昭,是历史学和文学上名家。班固继父志仿照司马迁《史记》体而作《汉书》。班固死,东汉和帝命班昭辑校并续成该书共一百二十卷。在班氏门中班超独以武功名于后世。他曾经驰骋于西域三十一年,平定西域五十余国。

他曾亲历天山南北路的许多地方,东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张骞向西越过葱岭,班超本人没有张骞走得远,但班超所派遣的部将甘英却远远超过张骞的足迹,而一直 走到南部俄罗斯的黑海边上。

西元62年,即东汉明帝永平5年。班超跟他的哥哥班固奉母至洛阳。因家贫,班超常常替官府书写文件赚钱维持家计。他讨厌这种没出息的工作。有一天,他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从此就抛弃掉笔墨生涯,投身戎伍 。汉武帝时被击败的匈奴,到东汉时又来侵扰。西元73年,班超跟窦固出击匈奴,领兵攻伊吾,战于蒲类海。班超以战功为窦固所赏赐,被派跟从郭恂出使西域各国。 班超等一行人先至鄯善国王起初待他们很殷勤,后来忽然冷淡起来。

班超心知其中必有缘故,查悉原来有匈奴使者来做说客,所以鄯善王犹豫起来,不晓得从汉好还是从匈奴好。

班超背着庸懦的郭恂,召集自己的部属36人暗商对策,他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话,勉励大家,乘黑夜以计攻杀匈奴使者一行百三十余人,于是鄯善国王慑服,归附汉朝。

这时,天山南路的于阗国,和天山北路的龟兹国,都跟匈奴相勾结,侵扰邻国,班超先设计攻于阗,再对付龟兹。龟兹当时有将近七千户人家,人口有八万多,兵丁有二千多,在西域诸国中势力最大。班超联络疏勒于阗等国打败龟兹。

这些小国当时被夹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谁对它的压力大便依附谁,所以当时汉人就说他们反覆和狡诈。战事反复延续了多年,班超先后把龟兹、疏勒、姑墨、莎车、月氏、焉耆、危须、尉犁等国平定,入贡汉朝的天山南北国家大小五十五国。

这时东汉明帝早已驾崩,明帝的儿子章帝也死了。章帝的儿子和帝在位。班超受封为定远侯。 班超于40岁左右出使西域,初只以36人来去各国间。后来朝廷拨援兵给他,但估计最多时亦不出二千人。这样驰骋了31年,他年纪老了,上书请求归国。

这时他的妹妹班昭亦以才名出入朝廷,她亦代为请愿。和帝永元14年,即西元 102年,班超获准归国。归后不及一月,即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