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课程原理是什么时候应用到我国教学中的-泰勒课程原理是什么

泰勒课程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概念,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赫伯特·泰勒提出。它的主要思想是将教学进程分解成明确的目标、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教育效力和效果。

泰勒课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肯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分解为可衡量的子目标。

2、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根据肯定的教学目标,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材料和活动。

3、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等。

4、 进行教学评估:通过考试、视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以便了解他们的进步情况并及时调剂教学策略。

5.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泰勒课程原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力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介绍如下: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是由美国教育家拉尔夫·W·泰勒(Ralph W. Tyler)提出的,泰勒被认为是教育评估和课程发展的先驱之一。他的课程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目标导向:课程设计应该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结果。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水平。

2. 学习者参与:泰勒认为学习者需要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以便根据他们的需求和背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教学活动:泰勒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例如小组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评估与反馈:泰勒认为评估是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确定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5. 课程的连续性: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课程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与其他部分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提供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泰勒教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体验(学习体验)、组织教育体验、评价教育体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又叫“目标模式”。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哪些学习体验,因为只有通过体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体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泰勒教学的评价结果

评价是查明学习体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体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而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对于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