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 能力-归因能力是什么内部

归因能力是指一个人理解和解释事件、行动和结果的能力。它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触及了如何将不同的因素(如个人特质、环境因素等)与特定的结果联系起来。

在归因过程当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他们视察到的行动。这些模型包括固定思惟模式(例如“他是个怠惰的人”)、进程性思惟模式(例如“他没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混合性思惟模式(例如“他可能遭到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归因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来实现。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研究者通常会关注个体的归因能力和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动决策。

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

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是归因理论中的一条内容。

归因理论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是海德提出的。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维纳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以下四个因素需要重点学习。

四因素:

1.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在学习活动中通常理解为智力,例如认为自己考好的原因是自己很聪明。

2.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指个体进行某项活动时是否尽力,例如认为自己没考好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

3.工作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如认为自己没考好是因为这次考试题太难了。

4.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例如认为这次考试考好是因为考题都是前一天复习到的。

三阶段: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部,其他各项则属于外部。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比较稳定;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

3.可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维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属于不可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