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发明是什么意思-古代天文发明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时期。当时的人们就已开始观测天体,并将这些观测结果记录下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明包括:测定恒星位置、观测星座和计算行星运行轨迹等。其中,最著名的发明是“勾股定理”,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张衡发明的,用于丈量星星的距离和地球的位置。
中国古代发明的天文学
张衡天文学 东汉时期 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郭守敬 天文学 元代 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 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 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 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中国古代在天文仪器的制造中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并且极具民族特色。
除了民族风格浓郁的日晷、圭表之外,还有一些中国人独创的发明:确定日月运行轨迹的浑仪早在西汉就被发明,元代的郭守敬加以简化改造发展为简仪。模拟天体的运行和方位的仪器浑象也是在西汉发明,东汉的张衡进行了改进成为了水运浑天仪。在唐宋时期,也用重大的发明创造,唐代的梁令瓒(配合僧一行)发明了黄道游仪,宋代的科学家、发明家苏颂制造了极其精妙的水运仪象台。
比较遗憾的事,古人的创新,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没有形成社会的风气。就拿上面提到的天文仪器,水运浑天仪和水运仪象台都没有流传下来。特别是后者,苏颂去世二十余年,靖康之耻,二帝“北狩”。南宋小朝廷想要重建水运仪象台(古代天文仪器是皇权的象征),可惜,即便苏颂有书籍介绍,有后人辅佐,可也不知道应当如何复原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