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传说的是什么人物-香山传说的是什么

香山,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关于香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香山红叶”。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一名名叫金花的美丽少女和一个叫做蓝凤凰的英俊青年的爱情故事。

据传,在很久之前,香山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但有一天,一只神秘的凤凰从天而降,它的羽毛染上了艳丽的红色,使全部山峰都变得色采斑斓。这只凤凰被金花看到后,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因而化身为男子并寻求她。

3、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金花父母的支持。他们认为凤凰是异类,不能与人类结婚。因此,他们设下圈套,试图将凤凰杀死。但是,凤凰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逃脱了,并在逃离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羽毛洒落在香山上,构成了如今的“香山红叶”。

从此以后,每当秋季来临,香山就会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这就是“香山红叶”的由来。这个故事不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赞美了凤凰的英勇和智慧。

“香山红叶”是香山的一个著名传说,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欣赏香山美景的重要缘由之一。

北京香山有哪些典故?

相传,在七八百年前,皇帝下令把全国最有名的木匠都抓来,要在西山一带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

在芦沟河边上(今永定河),住着一位三十多岁的马木匠,传说他的祖辈师傅是鲁班爷的徒弟。马木匠手艺超群,方圆几十里提起他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有一天,皇帝派人到芦沟河一带抓人,刚到那里,就听说马木匠的手艺高强,于是第一个去抓马木匠,可马木匠不愿意去,因为他放心不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但老百姓怎么犟得过官府呢?马木匠还是被抓走了。

马木匠被抓到西山以后,终日寝食难安,他一直惦念着年迈的母亲。每天干完活以后,他都要爬到山上,向着家乡的方向遥望,想回家看一看老母亲!

有一天,马木匠正干着活儿,忽然看见地上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是一小块碎银子。他猜想可能是判官们丢的,他见四周一个人也没有,便把银子揣进了怀里。

晚上下工后,他跑到小镇上买了一柱香,然后就向山顶爬去。可山顶上除了两块大岩石,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他捧着香四处找,也找不到一个能插香的地方。可能是跑累了,他想躺倒休息一会儿。

忽然,一只闪闪发光的金香炉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它越飞越近,一直飞到了他的脚下,他高兴极了,插上香就拜,使劲磕头,结果头磕在岩上上,他猛地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揉了揉迷迷糊糊的眼睛,一抬头猛然愣住了,他发现岩石上真有一个金光耀眼的东西,啊,是一只金香炉。

他定了定神,确实是一只金香炉,接着他插上那炷香,双膝朝家乡的方向一跪,正想祈祷什么,便听见有人喊救命。

他顺着声音看去,见一只恶狼正在追赶一位衣衫褴褛的工匠师傅。他马上站起来,抱着金香炉跑了过去。等他跑近一看,原来被狼追赶的人,正是自己的同乡李石匠。

他丢下金香炉,上前一把抓住恶狼的尾巴,死死拖住。由于他干了一天的活儿,早就没多大劲儿了,被恶狼拖出十几步远,摔倒在地,还没等他爬起来,恶狼已经扑了过来......

李石匠得救了,马木匠却被恶狼咬得浑身是伤,昏了过去。李石匠边喊边把他抱到一块山石上,这时候马木匠已经奄奄一息。"金香炉,金香炉......"李石匠连忙将金香炉举到他面前。"别忘了给我娘烧一炷......"话还没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李石匠哭喊着,扑倒在他身上。正在山下吃饭的工匠们听到哭喊声,丢下碗筷跑上山来,大伙儿含着眼泪把马木匠埋在了山顶上。

为了纪念马木匠,工友们买来几十炷香插在金香炉里,点着后把它埋在了马木匠的坟上,并把山顶上那两块大岩石凿成了香炉形,压在了埋着马木匠的地方。从此,这岩石下面常常冒出一缕缕轻烟,从远处看,好似香烟缭绕,袅袅升空。

后来,人们就把埋着金香炉的这座山,叫成了"香炉山",把山的最高峰叫成了"香炉峰"。时间一久,人们便把"香炉山"叫成"香山"了。

动物成精的传说比较多,有一位老家是郑母的,说述了这样的故事:

(一)貔猴子娶亲

关于貔猴子,据说是狸一类的动物,也有说是狐狸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香山一带还比较多,现在平常是见不到了,据说还有人见过呢。

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三晚上,从远处看,香山上灯火通明,一溜小灯笼晃晃悠悠往纪台一带飘去,有好事的前去查看,但见所有的貔猴子嘴中衔一火球状物体,排成一排,簇拥着一只可能是新郎官也可能是新娘子的貔猴子,前去迎亲或送亲。我老家郑母一带的老人都说是从远处亲眼见过。可惜,沧海桑田,世事轮转,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这种传说中的动物就越来越少,现在可能已经全部灭绝,它们到底是什么,再也没人知道了。

(二)貔猴子变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香山南坡一带大种棉花,到了摘棉花的季节,一些上了年纪的貔猴子会化作人形,帮人采摘。那个时代,人们起床干活一般比较早,现在的话也就凌晨三四点,天刚放亮,早起干活的有时会遇见个小老头,高及人腰,有时候遇见的还明显拖着条尾巴。它们也不说话,见人来了就一起帮着摘棉花,到天开始大亮,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找个人问:你看我像人不像?心眼好的就会说像,它就无比高兴“好了,好了,练成了”,如果遇见坏心眼的就说“我看你是个貔猴子”,它就会一拍大腿“完了完了完了,百年道行,一事无成”。传说,这是貔猴子成精的考验,如果人认可它,它就可以位列仙班,成为野仙;如果人不认可,还得接着来。所以,帮人干活也是在讨好人,为的就是一句话。这小东西,在传说里也挺可爱的。

(三)貔猴子报仇1

相传,以前闵家庄一带有个农户,一天干活归来,在河道里捡了一只死了的貔猴子,可能是吃了药毒死了,也有可能是河道里发大水淹死的,反正怎么死的已经不可考。那个时代,肉在餐桌上很少见,农户捡到后就拿回家,扒了皮洗干净开煮。煮熟后一开锅臭不可闻,无奈只好端到地瓜地里倒了,当肥料。可当天晚上开始,邪事就来了,放在院子里的锅碗瓢盆,只要在院子里,无一例外,被院外飞来的砖头或石头一下砸破,奇准无比(别抬杠,那个时代没人用得起不锈钢的)。家里人一个接一个开始疯了,到了晚上就满院子大喊“我们家六代单传,就这么一个独苗,你们扒皮煮了不算,还给上了地瓜地”。无奈,只能找了明白人给说和,前前后后又上贡又烧纸,好一顿折腾才消停。看来长辈心疼晚辈,万物皆然,没折腾死这家人,只不过是那个小的不是死在他们手里,这么干也是心中郁闷,拿他们出出气罢了。

(四)貔猴子报仇2

塘坊石桥一带,是我奶奶的娘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奶奶家那边的一个老舅新买了一只老土炮,小年轻喜欢玩,老想着打个什么东西试试威力,村里村外人多,还有养的家禽家畜,不好下手,离那不远的香山自然就成了首选。这天天刚放亮,老舅带着土炮刚上山,不远处一只貔猴子不急不慢的走了过来,也不怕人,见了老舅人立而起,与人四目相对。老舅越想越生气:你一个**,见了人拿着枪不但不跑,还敢跟人瞪眼,不打你打谁?于是装药上弹,举枪瞄准。这一瞄准不要紧,差点把老舅吓尿了,瞄准的哪是貔猴子,分明是自己的老娘,把枪一放,再看就是貔猴子,再举枪还是老娘。老舅知道碰上硬茬了,这是有道行的,于是赶紧放下枪,转身便要下山离去。可那只貔猴子还不罢休,在身后不远不近的跟着,一只跟到老舅家胡同口方才不见了踪影。老舅回家大病一场,病好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只老土炮埋在了屋后,从此再不打猎。上苍有好生之德,人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枉造杀业,万物有灵,貔猴子吓唬人,即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劝人向善,如此看来,人有的时候还不如这些动物。

(五)貔猴子报仇3

既然有悬崖勒马的,就也有死不悔改的。解放前,黄楼东边刘家大路一带有个小青年,在郑母集上新购一枪,也就是个老土炮,购后立马直奔香山而去。上山不就即遇一只貔猴子,那青年二话不说,举枪瞄准,那貔猴子也不是善茬,不但不跑,反而人立而起,与人四目相对,。这次这只可能道行不够,没能化出人形,只能与人四目相对。那青年也不是吃素的,见他不跑便抠响了扳机。一声枪响过后,貔猴子不见了踪影,青年低头一看,老土炮已然炸膛,自己的右手五指齐根不见,四处搜寻一无所获,只能忍痛回家。这年过年,那青年去自家老坟上坟拜祭,但见祖坟前石贡桌上整整齐齐摆了五根手指,时间太长,已然成了白骨。好良言难劝该死鬼,人没了善念,貔猴子也就没留情面,五指连心,还与你祖,这只貔猴子也算是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