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开笼门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猫开笼门什么实验

“猫开笼门”实验是由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生柳田将毅于1930年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动物的自主性和认知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柳田将毅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装有机关门的小笼子里,并让这只老鼠学会如何打开这个机关门。当这只老鼠学会了打开门后,柳田将毅会再次把这只老鼠放入同一个小笼子,但这次的门上没有机关,而是用一把钥匙锁住了门。

3.使人惊讶的是,这只老鼠并没有尝试使用它之前学习过的打开机关门的方法来开门,而是直接找到了钥匙并用钥匙打开了门。

这项实验的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这证明了动物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而其他人则认为这只是由于这只老鼠的好奇心和试错进程致使的偶然事件。不管如何,“猫开笼门”实验依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我们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2021天津教师招聘

>>> 2021天津各区教师招聘公告汇总

>>> 2021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公告及公示汇总(持续更新)

学习理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考点,也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涉及很多人物和相应的理论,在这部分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我给大家整理了尝试错误说的具体考点。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就是饿猫开笼取食实验,在这里给大家去详细地介绍一下实验过程。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触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我们会发现,多次尝试,才会让猫开笼子的时间需要的越来越短,最终学会。

这个过程桑代克用学习曲线来表示,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在桑代克的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如在课前进行预习,就是遵循了准备律;而老师进行突击考试,就是违背了准备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也就是说在我们学习一部分内容后,就是需要进行反复的联系来增强这种联结的。

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这里桑代克特别强调了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那么对于最重要的效果律来说,如果学习没有反馈,那么练习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如蒙眼画直线,就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关于自己绘画结果的反馈信息,因此即使反复练习也没办法画出直线。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虽然有着一定的缺陷,但也在学习理论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

这就是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关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练一练

张老师在讲授勾股定理的时候,会通过要求学生计算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一定理。这符合桑代克所提出的学习的基本规律中的( )。

A.客观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答案C。解析:练习律是指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而题目中张老师会通过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符合练习律。

迷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

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

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

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他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一种刺激-反应型联系,那些能够导致成功的反应被保留,而那些无效的反应则会逐渐被排除,所以,动物学习就是从各种刺激-反应中挑选那些导致成功的刺激反应型。

扩展资料

迷笼实验实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备何观念的作用。

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出三条学习定律。

①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用于对学习的解释以及动机性原则;

②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

③效果律: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桑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