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提水是什么原理-辘轳提水什么旋转

辘轳是一种由轮子和把手组成的工具,经常使用于从井或泉中提起水。当手柄被转动时,轮子会随之旋转,使得桶或罐中的水被提起。这类装置的原理是利用了杠杆和滑轮的物理原理,可以提高工作效力并减轻人力负担。
古人取水的工具有哪些
古人取水的工具有桔槔、辘轳、翻车、筒车、刮车等。
1、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先秦对桔槔已有文字记载。类似桔槔的提水机械还有鹤饮。
2、辘轳则是利用轮轴原理的起重机具,多用于汲取井水。其构造是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转轴一端装有曲柄,转轴上缠有绳索。绳索下端系有水桶。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先秦对辘轳已有文字记载。
3、翻车即今之龙骨水车。其结构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联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
翻车在东汉中平三年(186)已见记载。和翻车结构类似的还有汲取井水的井车。翻车可以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
4、筒车是一种轮式水车,多为水力驱动。其构造是:在水流急湍处建一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倒入木槽,再流入田间。
筒车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王祯《农书》上还记载有高转筒车,可提水十丈以上。其形制与圆轮形筒车有较大差别,而与翻车相近。黄河流域筒车多为木质,长江以南的筒车多为竹质。
5、刮车则是一个转轮,轮直径约5尺,轮上幅条宽约6寸,用人力摇动转轮,可将水刮上。中国古代的提水工具,唐代已在中原和长江流域一带普遍使用,至宋代,则在珠江流域一带普及,在古代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大部分被水泵所取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提水工具
古代人用什么摇井水
辘轳是轮轴的一种,轮轴的实质相当于杠杆,其支点在轴心,阻力作用在轴上,动力作用在轮上,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所以轮轴时一个省力杠杆。
辘轳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支点就在轴线,轮轴在转动时轮与轴有相同的转速。
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井别作桔槔、辘轳。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
辘轳也可指机械上的绞盘。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辘轳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希望你满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