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推断有什么技巧和方法-下文推断有什么技巧

关于"以<下文推断有甚么技能>"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文本背景:在进行推断时,需要了解上下文的背景信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推断的对象和情境。
2、 分析文本细节: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信息,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帮助我们作出更准确的推断。
3、 利用逻辑推理:在进行推断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可能的结果。例如,如果条件条件是A,则可以推断出结论是B。
4、 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平常生活经验和常识,也能够帮助我们作出更准确的推断。
在进行推断时,需要综合应用以上内容各种技能,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利用。
文言文断句口诀基本
1.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如下: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
2.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例子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 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 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 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 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 文言文断句技巧有哪些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93733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断句: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7、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四、用语法,辩句式。
1、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3、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对偶: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 文言文怎么断句1.一般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谓宾,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现一个主语,后面便把主语省略,所以有两个谓语一般就要过句了。
2.还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
.者,。
..也“,”。
.乎“,3.这算是第一点的补充,就是有主语出现一般主语前面就要断句了。
4.前面说的是断句子,后面说一下断并列句,古文经常有对偶句,看到两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间就要划条线啦。
5.一些就是并列的,这个应该很容易看。
6.还有就是“谁谁曰””谁谁道“后面一般要断,这是别人说话的开始。
7.我这几招在高中时断句基本上没有错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译扣一分,最多断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没有错。
5. 文言文怎么断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推断文言文实词意义的方法,主要有语境推断和迁移联想推断两种。
1、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2、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除以上两种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字形推断法、语法求解法、修辞推断法等,从不同角度来判断实词的含义。
一、借助原文上下文语境推断
先看一段文言文: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文段中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的确定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进行推断。下面就以降字为例来说明推断的过程。因为从文中贼素闻其名,缚于柱,溢不为屈来看,是说贼平时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但这个词语粗略一看会发生误解,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贼寇们平时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这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语境与推断的词语之间的相关性,保证推断的正确性。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降应该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另外,确定一些虚词用法与意思,其实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推断,如而的用法基本有两大类:顺接或逆接(转折)。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句子中,青取之于蓝与青于兰前后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顺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解释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实际上是利用词语使用的情境与文章逻辑进行判定词语意思,其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文章总是用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所以理解文章及语言表达逻辑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相关内容。
二、借助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
从形式来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的应该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离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该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即的意思应该是靠近、接近之意。
还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结构形式,前后也形成一个对称结构,通过观察和揣摩可知,这里的群贤与少长、毕与咸、至与集在词性与意义方面是相对称的,而且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有相似性。其中群贤容易理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少长是指年轻和年龄长的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毕与咸、至与集分别是意思接近的词语在对称结构中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对称结构的词语和句式非常常见,所以借助词语或句子的对称结构推断文言文词语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借助课本已学词语意思推断
借助已学词语意思推断就是利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有关词语意思来推断新的文言阅读材料中与学过的词语形式相同的词语的意思,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2010年安徽省语文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两个翻译中有关词语的推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其中致和行李两个词语,在这两句中也都是难点,不好解释,但这两个词语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也学过,可以利用课文中学过的意思进行推断。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一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其中致的意思是接或接来;在《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里也有一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中行李为使者之意。把学过的这两个意思分别代入阅读材料原文,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再进行推敲,经过验证是正确的,所以文言文阅读,课内的基础知识支持也很重要。
四、借助熟悉的词语意思推知陌生词语意思
熟悉的词语是指对其意思掌握的比较透彻、明白,能运用自如的词语。根据熟知的词语、成语意思来推知陌生词语的意思,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如2009年语文高考海南、宁夏卷的文言文阅读第一题C选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缒的意思见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其中薄试题中解释为削弱。通过语境还原后发现,薄解释为削弱并不通顺。而我们联系日薄西山这个成语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并把这个意思放到原文中去验证,也是是符合语境的,上下文意思也是通顺的,即朱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下士兵,逼近西夏人的营地,引起其惊慌,城里的官兵乘机大声叫喊,追逐,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五、根据汉字形体结构推知词语的意思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从汉字,从其形体构造就可以看出其意义,所以利用汉字的形体构造就可以推知有些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翻译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其中瞷字就比较陌生,但仔细观查其形体,仍然可以或得其意思。首先,偏旁目字表明可与看有关系,而间有空隙之义,所以整个词义就是从空隙中看也即窥视之义,进而全句也就可以顺利翻译出来。当然,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学习并给给学生传授一些汉字形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从字形推知文言词语意思的习惯,也能引起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再如对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一句的翻译。其中谮字的意思比较陌生,但仍然通过其形体结构推知其意思。谮是言字偏旁,其意思一定与言语有关。联系贯怒,归而谮之整个意思,童贯在发怒的情况下,一定说的不是好话,再根据皇上说的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可知,童贯说的是诬蔑性的话,即谮可能就是诬蔑、诬陷等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对词语意思的推断实际上是阅读者的阅读逻辑与文章的表达逻辑的重合,是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猜测与理解,也是阅读者良好阅读习惯与思维品质的体现,而以上这些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方式并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相联系,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综合运用,效果更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