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师生关系的发展-什么决定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遭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等。其中,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由于它们可以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条主要标准是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条主要标准是:一是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她);三是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有了上面三种态度,就可以解除儿童的防卫,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儿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采用何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由此也就是影响乃至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

正确的学生观,主要应当包括对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并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个体;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进步中出现反复;相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等等。

当代学校中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就集中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上,即社会评价标准上。不少教师眼中好学生的标准就是高分、听话、顺眼。然而,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标准,使他们不断扩大着评价个性特征的价值范围和内涵取向。

而一些教师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时,就往往运用自己的权威去同化和规范学生,对学生思想、行为打出不可接受的牌子,在师生交往的通道上设置障碍,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紧张乃至冲突。

可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重视学生的需要,真正的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予真正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学生产生应有的情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所以,正确的学生观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提高教师的素养

从总体上讲,教师的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是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学生的向师心、尊师情都是由这个基础条件而引发的,特别是对于有一定社会阅历、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而言尤为如此。所以,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需要的增强,他们不需要、反感教师的“管”和教师的“保姆式”情感,他们希望教师能够理解和认可其独立观察、认识社会人生的观点和能力,但是事实上,青少年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关心甚至必要的“管”,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们的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更不能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情绪或感情上的波动予以排解,甚至是指责和批判。这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引起师生关系的对立。

3、经常与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法产生师生间亲密的情感。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发展历程即已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的作用。

尤其是非正式交往,属于师生间的私人交往,这种交往不具有强制性,是师生在思想、情感和志趣一致情况下的自然联系。正常、健康、高尚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能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往不断深化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