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是什么级别的刊物-新课程研究是什么

新课程研究是指针对当前教育体系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它旨在推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探索,以改良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中有哪些优势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 *** 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 *** 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
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
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
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
开讨论。
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
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
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
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
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
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点校本是什么
《新课程研究》是一份省级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新课程研究》创刊于2004年,是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面向广大教师、教科研工作者的教育专业刊物,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集学术性、理论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术期刊,系湖北省优秀期刊。本刊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重在通过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和发展的途径、指导中小学校长、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德修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点亮全国校本研究的典范
——江南大学教授畅谈武汉外校校本研究
根据录音报告整理题目自加
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在实施新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坚持校本进修是主导。这个新鲜思路的出现引起了市内外、省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中国教育报》专门连续四天登载了他们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了专题的报导。《人民教育》连续两期报导了外语小学校本教研的研究过程。
校本研究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它意义在哪里?它是什么特点?我想因时间关系、就这两个问题,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看20分钟。
一、校本研究制度的意义。
校本研究在每个学校树立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理想旗帜,使学校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学习型的组织,从而提炼、提升学校反思型的理念。
二、校本研究与新课程研究有什么不同?它的特点是什么?
我想讲四个特点:
(一)注重读书学习。
为什么要注重读书学习?两点内容:
1、课程改革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我们说走进新课程,首先就是要求老师在观念上走进新课程,如果观念不走进新课程,即使有新课标、新教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走样,所以遇着困惑就会走回头路,这是一个内容。
2、校本研究就是要搞研究、就是要有新的理论观念支撑,要获取新的理论怎么办呢?只有读书学习才能得到。这样讲,如果让老师改变观念,走进新课程,也要读书学习,如果没有读书学习,就不能够形成最新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胸怀,反思理念。外语学校领导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非常注重于领导教师读书、学习,正是读书学习是外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思想素质提高了、反思能力强了,他们在这个基础上体现了读书、学习最有生命力,这是学习的书、生命的书,把学习与工作融合在一起,才是自己生活的需要,这是第一个特点。
(二)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的。
这就强调了学校研究的内容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个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内容不是上级给的,而是自己的领导和老师给的,是在课改的进展当中,遇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校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老师教育教学和领导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它有实效性。正因为有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老师就有积极性。外语学校他们校本研究的内容都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当中筛选出来的。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就把它作为研究课题来研究。这种研究开发了《英语口语天天练》,这种校本研究解决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问题,所以说,校本研究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说,教师对学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包含了三个层次:
1、研究不是专业人员的专例,也是我们全体老师的权利和责任。只有让教师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改变教师的自身,提高教师的素质。
2、教师的工作和教研工作以及自己的素质三者融合为一体。这也就是工作中的反思,老师把工作的研究当成学生的研究。
3、教师的主体就是要尊重老师独特的个体,每个老师都拥有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他。
(四)坚持教育反思。
为什么要反思?两个内容:
1、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和谐的地方,必须通过反思去参与指导,才能避免下一次实践重复这个错误。
2、教师的工作有两面性。有一个教育家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可以把学生培养成畸形的人才;教师可以使学生成功,也可以使学生困惑。这是说我们老师工作有两面性,意思就是有一种教育是智力性的,有一种教育是非智力性的,是共同的教育规律,那么,如何能够把这一点探讨出来呢?必须要反思。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反思。那么什么叫反思?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管理的行为和结果的主动思考。就必须认真研究、发现问题,必须亲自查找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点是什么。因而,必须专心学习一种理论材料,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自己的辛苦对教师发展很有前途。教师发展前途的模式是什么?教师发生的直接变化,反思的步骤就是坚持互动。刚才吴主任说了两个人交换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就是两个思想。那么互动是个人的教改研究的成果,让自己的团队进行共享。通过互动使个人在研究过程当中思想、理念得到提炼。
三、校本研究的评价标准。
校本研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三点:
1、是否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2、是否推动了学校发展;
3、是否提升了教师的观念。所以评价没有任何固定的标准。就像黄校长说的,金碑、银碑,不如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社会、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夸奖。
四、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专家、教研员、教师,都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1、第八次课程改革和以前的课程改革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第七次课程改革就认识问题上,课程改革就是改变教材,教材改革完了,课程改革就算完了。这一次是反过来进行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是从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师资、课程的管理去发现。就是无论哪个县、哪个地区都无法指导本次课程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来说,在课改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专家、无论是教研员、无论是教师都是从零开始。
2、第八次课程改革不是按老师、按专家设置的蓝图去执行,而是用开放的办法共同创造合作、相互发展的变革。怎么变、怎么革,变什么、革什么,老师、领导、教研员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因而,在校本研究中,专家、教研员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局面。应该共同参与这个校本研究,这是一个特点。
3、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什么意思?讲四点要求:
(1)就是校长不仅能够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而且也要树立对校本研究的管理,给老师提供精神的关怀和改革的条件,这是第一点。
(2)校长要容纳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给校本研究提供条件,来保证校本研究顺利进展,这是第二个意思。
(3)校长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校长不仅给老师排忧解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为老师跟专家对话创造条件,让老师在校本研究的困惑中能够得到尽快解决,让老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共享,这是第三点。
(4)校长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身先垂范。校长是读书、学习的组织者,你叫老师读书、学习,必须是自己首先要读书、学习,必须首先坚持每天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所以黄校长每天晚上睡觉都是零点到一点,这体现了读书、学习很重要。
4、校长是校本研究的参与者。
没有固定校本研究的过程,虽然校长每天的工作很忙,但你必须把这个校本研究过程参加到底,黄校长就是这样做的。每个教师备课、上课、说课、互动、每一次校本研究过程他都是参与进去,带着老师到杭州去听课,听了四节课,第二天七点半赶回学校,参加校本研究、参与语文的校本研究。这是校本研究的参与。
3、校长是校本研究的合格指导者。外国语小学创造的“平等、和谐、交往、对话”的课堂,但是数学教师就会认为语文课行,数学课不行。黄校长亲自上了一节数学课,结果的答案是数学老师心服口服,校长的指导就是这样有效果。这是第三方面。
5、校长是教师发展的服务者。
有一个教育家讲,校长送给老师发展的平台。作为校长,重要的任务是为老师服务,所以黄校长无论是什么活动都是就是替老师服务出发,动员了所有老师的参与。服务对象明确,不仅关心老师的业务,也关心老师的思想、品德、关心老师的生活,给老师创造平等的平台。比如说学习平台,刚才教导主任讲外国语小学每年都从大学聘请教授和教师平等交流,先送出去学习,回来再进行展示。这就形成了学校平等的学习氛围,给教师一个展示的平台,学校要创造各种时空来给老师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展示的空间。作为服务要做到公正,黄校长说到“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同志们,校本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以身为范,外校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外校学校以黄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和教师树立了办学理念,工作信念。这工作信念是什么?就是四个坚持、四个坚信,就是坚信群众智慧科研兴校;个人理念,坚信教育事业就是在奉献,不迷信理论。这是四个坚定、四个奉献。
同志们,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实验过程中的支点,那么新课改最理想的标志是什么?就是要求各个学校都要优质教育、奉献服务。优质教育就是高效、优质、低耗,贯彻办学思想他要坚信校本教学研究、坚持反思、坚持不断的发现。这种目标也一定能实现,就一定能实现!完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