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国梁简介-楼国苗什么职位

楼国苗是百度公司的高级副总裁。

楼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祥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少溪楼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象塘楼氏宗谱,(清)楼继生等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楼秉玉。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仲贤等纂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重修宗谱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国柄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清)楼国顺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六卷,(清)楼仲振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江东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予棠等纂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实蕃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清)楼祈龙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楼启登等纂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清)楼隆悦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八卷,附一册,(清)楼元党等纂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东阳岘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汝煌,楼永奎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汝球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三卷:(清)楼维城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隋]楼玺;始迁祖为[宋]楼皓云。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元魁等纂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锡蕃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清)张棣萼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广愔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九卷,(清)楼杏春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尊敏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连萼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英泉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清)楼鸿盓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枫溪楼氏宗谱二卷,(清)楼皐本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序九。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东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武周]楼仁能。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楼忠镛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十卷,(清)楼懋鐆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三卷,(清)楼德森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文祥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步进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琛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清)楼锦荣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清)楼任贤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楼鸿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清)楼占魁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宁波甬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癚。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慈溪航慈溪西楼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清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溪。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重修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汝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溪藕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浙江义乌溪後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钞本。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作者不详,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宁波余姚楼氏宗谱八卷,(民国)楼占彪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俪。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9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楼开筠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五卷,(民国)楼广灿等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梅溪楼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楼文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睾。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谁知道苗姓的来源

很高兴为你答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国家开展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补助对象是全国157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承担良种苗木培育任务的国有育苗单位。个人和非国有单位育苗目前国家无扶持或补贴。不知道楼主是哪个地方的,每个地方的政府的补贴政策都是不一样的哦!我给你看看我这边的补贴,供你参考:一是扶持发展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起到很好带动作用的,经评议达到优秀的,县财政每年补贴3万元;新增苗木专业合作社补助2万元。二是扶持大户承包发展苗木花卉。新增育苗面积在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

另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政策 ,具体的还要看你们当地是否有这种鼓励措施

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公元前547年,楚国因若敖之乱,楚令尹斗越椒被杀,其子贲皇逃奔晋国,受封於苗邑(今河南省济源市),子孙逐以邑名「苗」为氏。

家族名人

苗发 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地望分布:浙江东阳郡。

苗姓起源参考之二

苗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 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

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河南省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县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得1.66,约九千多人。

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讠斤,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苗姓在浙江省东阳郡(东汉置长山县。三国吴置东阳郡。南北朝梁改置金华郡。隋废郡改置婺州,改县为金华)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苗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4。堂号

惠化堂:源自唐代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5。历史名人:

苗姓当今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宋代有曾经大破鬼章,军功彪炳的大将苗援;讨降生羌、威镇洮西,又与李宪取定西域的名将苗绶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奭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苗 衷:明代学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读学士、兵部侍郎,永乐九年(1411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擢任礼部尚书、丞相。著有著《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等。

苗 夔:清代语言学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隶肃宁人。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顾亭林《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诗韵订》,继又纂《广籀》一书。授徒穷乡,教帖括不中程,学子稍稍引去,弗顾也。县令王君闻而敬异,聘主翼经书院。道光辛卯,举优贡生。高邮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节下交,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初佐汪编修振基衡文山右,继入江苏学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复以暇日编摩撰述,从事于其所谓声韵之学。祁还京,乃醵金刻所著《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大旨以为叔重遗书多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声类八百余事。顾氏《音学》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歌、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庚、清及蒸、登于东、冬部,并歌、戈于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经之韵。书出,识者叹其精审。后数年,襄校山东,未毕役先归。至是亦齿衰而倦游矣。居京师,自祁公外,恒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诸人游。并为曾文正公所推服,时时徒步过从,与辩论前世音学,暨江、戴、段、孔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岁。余书尚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时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

苗再成:南宋名宦,著名抗元三杰之一。历官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在真州定计抗元兵。元军猛攻,守将苗再成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却英勇不屈而死。

苗坦之:字平野,贬名苗二赖子,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孙。在世七十多年,十五岁时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门打官司,开始诉讼。十八岁中秀才,辅许乔林编校《海州文献录》一书。因其劲悍剽轻、机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廪生资格,而终身未举乡试。虽平生布衣,但苗二赖子不畏强暴、斗贪官、惩劣绅、治恶痞、助穷苦、济贫弱、平冤屈、扬正气、深受广大群众称颂,其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嘉庆辛末科进士,官国子监学正衔。

5。现代名人:

苗树春(1941.3-——),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人。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军队院校学习。

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在几所军队和地方院校学习军事、技术、外语和国际关系等专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院校、空军司令部、总参谋部等任职。先后在中国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任陆、海、空军副武官,中国驻加拿大共和国陆、海、空军武官,中国驻印度共和国大使馆任陆、海、空军武官。现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96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苗圩: 东风公司总经理

苗圩——地名,苏北平原上一村庄;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县,王官集镇,苗圩村;北临黄河故道,向北距大运河、骆马湖不远

苗继宗(1917.10.18_2001.8.18),山东寿光苗家桥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对日反扫荡

四保临江

四平攻坚战

锦州战役

辽西会战

平津战役

汉洵间渡江战役

广西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锦州战役中任营长,率部攻克辽西伪政府大楼,荣立大功,在海南战役中任师侦察科长,参与指挥率部799人完成我军首次渡海作战任务,荣立大功.2001年病世,正师职,行政1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