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表象什么是正确的-幼儿的表象什么是

“幼儿的表象是甚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触及到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理解、想象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心理学中,“表象”通常指的是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和再现,包括视觉表象(如看到一个物体)、听觉表象(如听到一段音乐)等。

对幼儿来讲,他们的表象主要依赖于直接感官体验,和通过模仿和语言学习来构建。例如,幼儿可能会通过视察周围的世界来构成对物体形状、色彩、大小等特点的表象;他们也可能会通过模仿父母或老师的行动来学习如何操作物品,并通过讲述故事或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幼儿阶段,表象的发展遭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能力、社会经验、家庭环境等。因此,理解和研究幼儿的表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认知进程和发展需要,并为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支持。

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1.5-3 岁。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记忆、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想象方面

2、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第三个特点就是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他已经具备了一些个性和特点比如他的兴趣、爱好,这时候并不是固定、稳定的。

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年龄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时期是指3~4岁儿童的心理,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影响,也就是不受理智支配,而受情绪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年龄越小表现得越突出一般表现在对人对事情的表现特点上。

2、爱模仿:因为在这时期,儿童独立性差,所以就表现出爱模仿来。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儿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就是在思维方面,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这个特点来。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带着直觉行动性。这时期儿童认识事物、思考事物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凭着感知觉,凭着动作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积累知识。所以我们在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时候,或者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儿童的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