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额财政是什么意思-差额财政什么区别

差额财政是指政府在预算履行过程当中,通过编制预算控制赤字的财政管理模式。而全额财政则是指政府在预算履行过程当中,支出与收入保持平衡或略有结余的财政管理模式。

差额财政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在预算编制阶段就预设了赤字或盈余,并且在预算履行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剂。如果实际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就会出现赤字;反之,如果实际支出小于预算收入,就会出现盈余。这类管理模式有益于政府更好地控制预算支出,但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全额财政则强调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以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和可延续发展。这类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财政赤字带来的风险,但也可能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实行力度。

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区别

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全额拨款是指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而差额拨款则是国家和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经费;

2、稳定性不同:全额拨款相对稳定,因为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保障,而差额拨款的稳定性较差,因为其经费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适用范围不同:全额拨款通常适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公办学校等不直接产生经营性收入的单位,差额拨款则适用于医院、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等既有收入又承担政府职能的单位。

财政拨款的类型及特点:

1、全额拨款:政府根据预算单位的职能和任务,按照全额原则进行拨款;

2、差额拨款:政府对预算单位的拨款额度,是在扣除其自收自支资金后的差额部分;

3、定额拨款:政府根据预算单位的标准成本,按照一定的服务量给予固定金额的拨款;

4、专项拨款:政府针对特定的项目或活动,提供专门资金支持的拨款方式;

5、绩效拨款:政府根据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来决定拨款额度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财政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在含义、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全额拨款由国家预算全额保障,适用于非经营性单位且较为稳定;而差额拨款则由国家与单位共担,适用于既有收入又承担政府职能的单位,其经费稳定性相对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法律依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三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五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财政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的区别

财政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是两种不同的拨款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拨款的金额和拨款的对象。

财政差额拨款是指政府在预算中确定一个拨款金额,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定向受益人或单位拨款,而不是全额拨款。全额拨款是指政府全额承担拨款金额,不向受益人或单位进行任何形式的额外收费或分成

具体来说,财政差额拨款的对象通常是一些具有特定职能或任务的单位或机构,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这些单位或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财政差额拨款可以弥补这部分资金缺口。全额拨款的对象则是一些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或项目,如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这些服务或项目通常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而提供的,因此政府需要全额承担其资金来源。

财政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的另一个区别是管理方式不同。财政差额拨款通常由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政策、规定或比例进行分配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全额拨款则通常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和分配,按照预算和计划进行拨付,相对较为稳定和规范。

综上所述:

财政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的主要区别在于拨款的金额、拨款的对象和管理方式不同。财政差额拨款通常针对具有特定职能或任务的单位或机构,可以弥补资金缺口;全额拨款则主要针对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或项目,政府需要全额承担其资金来源。此外,两种拨款方式的管理方式也不同,财政差额拨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全额拨款则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和分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三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遵循收支平衡原则,量力而行,不得超越财力可能安排预算支出。”该法第五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必须贯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方针政策,积极可靠地安排预算支出。”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