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没有什么食物为主-汉代没有什么食物

在汉朝,人们的食品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谷物、豆类、蔬菜和肉类为主。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稻米等;豆类主要有黄豆、绿豆、红豆等;蔬菜则包括白菜、茄子、西红柿等;肉类主要是牛、羊、猪肉等。还有一些地方特产,如海参、鲍鱼等。汉朝的食品比较单一,但营养丰富,合适当时人们的口味。

汉代的饮食习惯

的饮食习俗

导语:汉代的礼俗沿袭了周礼,对饮食方式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在汉代,宴飨不仅展现了中等阶级人们气派的宴饮场合,也表现了当时的宴饮习俗,其中主要包括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宴饮流程及礼节等。

一、 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

食物主要是指粮食作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谷类,实际上汉代粮食作物的品种早已超出了“五谷”的范围,《礼记·月令》《汉书·食货志》等书中有了“九谷”的说法,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经济作物的实物遗存,例如小麦、高粱、稻米等。

(1)加工。在收获粮食作物之后,首先需要经过去秕、脱壳的粗加工,其次要经过磨粉之类的进一步细加工,才能将谷物制成可以食用的主食。在微山岛沟南石椁庖厨图中有反映谷物的加工的景象:在画像石的右下方,一个人用舂米杵去壳。以及诸城前凉台的庖厨图中,在釜的旁边,也有一人正在舂米的场面。一般画像石中谷物的加工场景往往与谷物的烹饪场景距离较近,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主要炊具及主食。汉代主食主要有饭、饼、粥等,制作方法以蒸煮为主。以嘉祥宋山祠堂画像石为例,其中的左半部分描绘了一个蒸煮食物的场面,使用了釜甑。将甑放于釜的上面,二者共置于灶上,一人在侧操作。在汉代蒸煮食物的工具主要是釜、甑、甗,釜相当于现在的锅,可用来熬煮食物,甑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可用于蒸熟食物。甗在箅的启发下,于甑的底部加上镂空成棱形、几何形、三角形有孔的底,起到了箅的作用,蒸制食物以饭或饼为主。

饭,就是把去皮之后的谷物加水后蒸熟而成。以山东诸城前凉台的画像石墓中庖厨图为例,其中有反映右侧舂米,左侧蒸饭或煮粥的场景。饼,就是将麦粉揉制成型后蒸熟的食物,汉代统称面食为“饼”。在临沂白庄东汉墓中的画像石似有反映饼类画像内容的庖厨图,画面中有二人在抬物,其形状类似于饼,可能是蒸饼,这可能是东汉已经出现蒸饼的证据。由于转磨的逐渐普及,东汉时期的饼种类有显著增多,其中包括胡饼、蒸饼、汤饼、索饼等。煮制食物则主要是粥。粥的制作原料中,麦、粟、豆、稻等谷物最为常见。糜、粥、羹不同的称呼可能是由于粥的浓度不同而名称不同。根据《释名·释饮食》中的记载,粥最为浓稠,糜是较稠的粥,羹是用粮食加入肉或蔬菜混合调料煮制而成。

(3)汉代人的肉类食品可以分为畜类、禽类、鱼类3大类。在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屠宰场面,食物架上悬挂着各种肉类食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代庄园主等中等阶级人们的饮食结构以肉类为主。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的庖厨图中所反应的对肉类加工的场面较多,可以看到庖厨图上侧挂满各种肉脯,下面正在忙碌的庖厨队伍庞大,人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肉食有很多制作方法,本文主要以炙、腊/脯、脍、羹4种为例。

(1)炙,是将肉除去皮和毛,用钎子穿成串,放在火上烧烤,再加入佐料辅之。在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的庖厨图上就生动地再现了烤肉的场景,图像上刻着二人斜对跪坐于烤箱前,箱上放五串肉,左边之人单手翻肉串,右边的人右手持一面扇子助火,左手翻转肉串。下面一人身侧放着两个盆,里面有待烤的肉串,他正在把切好的肉丁穿成串。又如夏镇青山村画像石墓中,中有一人跪地,手持铁叉烤制肉串,在临沂五里堡画像石中也有一人举着两串肉在烧烤。这种将肉穿于牙签或者铁串上放于火炉上方进行烧烤的烹饪方法似乎在汉代很为流行,因为这种表现炙的场景在很多画像石的庖厨图中都有出现。《说文》中提到“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记载,各种禽或畜类动物及动物的内脏都可以穿在串上烤着吃。

(2)脯,就是将动物分割,将肉用盐、姜等调料腌制之后再晒干的干肉。在汉画像石中很多庖厨图都有悬挂各种肉类的场景,例如在微山岛沟南画像石左格的上端,以及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庖厨图最上方有一排均有肉类,这些就是经过初步处理加工之后,使用腊或脯加工,再悬挂起来风干的肉。这样的加工方法,使得这些肉制品不容易腐坏变质,可以存放更长的时间。在嘉祥宋山庖厨图中大多悬挂在左上方,而在夏镇发现的画像石中,用于腊或脯的肉类,悬挂于木质支架上,位于画像石右下方。根据《周礼.天官.腊人》的记载“薄析曰脯。……腊,小物全干”。据此可知,牛、猪等体型较大的畜类动物,将其切成条或片的叫脯,小型家禽类动物如鸡、鸭等,整只制作的叫腊。用来作脯腊的主要原料为畜类、禽类或鱼类。文献中提到的“干鱼”或“枯鱼”,可能是用“脯腊法”加工鱼类而成。

(3)脍,是把肉类细切生吃。在山东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庖厨图中对“脍”的场面也有一定的描绘,在画面上部有三人跪坐可能正在切肉,其右上侧一人跪坐在长几前,一手按鱼,正在切鱼。《汉书.东方朔传》中有“生肉为脍”的记述,由此可知,脍应该是汉代人加工生肉的一种方式,当时人们吃生肉片,具体吃法是将切好的肉片蘸料生吃。鱼脍即现在吃的“生鱼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非日本独有。

(4)羹就是熬肉汤。在夏镇青山村画像石墓庖厨图中,右上角一位穿长裙的妇女,双膝跪地正在用釜煮肉羹。羹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汉代之后,羹的种类繁多,用料也更加丰富。但各阶层烹饪羹的品质和滋味差别较大,上流社会采用的调味方法十分讲究,而下层劳动人民只能采摘豆蕾、葵菜、榆叶等常见的蔬菜作羹汤,用料很是简单。

二、宴饮礼节

在表现宴饮的画像石中,夏镇青山村的画像石中格清晰可见厅堂内两佩剑的人跪坐,堂外各有二随从;厅堂前的方框为墙壁,其内有击鼓乐舞场面,左侧两人击鼓,右侧一人作盘鼓舞;方框左侧有四人在观看乐舞。在滕州善庄的庖厨图中刻画了迎宾的场景,一人跪迎三个宾客,表现了汉代在招待客人的方面的宴饮礼节体现。汉代宴会的宾客到达时,主人要出门相迎,甚至跪拜相迎。汉代的用席方式也体现了礼仪制度,例如家里只来了一个客人,则主人会与客人相对而坐;如果来的客人比较多,则主人坐在中间,客人在主人左右两侧分两列就坐。到了西汉后期随着案的出现,在进食之前先将食器排放于案上,后将案直接端到客人面前的席上供客人食用。日常使用多为形制较小的案几,在家庭中为了表示敬重,要将摆放好食器的案举高,请尊者进食。在《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的妻子孟光为表示尊敬,向她的丈夫供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因为案需要被端起,所以必须轻便灵巧。

汉代中等阶级的庄园主们在宴饮的同时,通常还伴有舞乐和百戏,起到了丰富宴会的重要作用。例如曲阜东安汉里画像石中就有刻画歌姬在宴会上表演的形象。在山东邹城城关画像中,画面中层有二人对作长袖舞,左侧二人似在舞剑,右侧两人击鼓奏乐,再往右看两人相对跽坐似为伴唱者,也展示了宴饮活动中的乐舞表演。《说苑.反质》中记载到“钟鼓管弦,流漫不禁”,《礼记.王制》称“天子食,日举以乐,”这些都展现了汉代宴饮时的乐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礼之会,无酒不行。——《汉书》

在汉代宴饮中的娱乐活动还包括投壶、六博这样的游戏,微山岛沟南画像石中格的中部就有体现六博的场景。六博为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春秋至汉代最为流行,之后逐渐失传。投壶是在酒宴之中进行的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娱乐活动。人们站在一定的距离外,使用一细径小口壶为箭靶,将短箭往壶口中投掷,投入者胜。宴饮活动不仅是当时人们享乐观念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和手段,是汉代社会文化的象征和集中体现。

三、地域间饮食文化比较

画像石除了在山东地区有所发现以外,在江苏北部、河南西部、陕西北部、浙江、四川等地也有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正是由于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画像石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陕北地区的画像石与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在内容刻画上虽有类似,但也有显著的地域特色。陕西北部地区位于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这一区域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两汉时期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后的温暖期,良好的水文条件使北方地区开始适宜发展农耕经济。秦汉以前,陕北地区以畜牧为主,但是秦汉以后,基本成为半农半牧区。在公元89年之前',陕北地区一直是汉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战乱的区域,冲突不断,居民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之后该地作为边疆地区,朝廷派遣戍边将士,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故移民一度成为陕北的主要居民,这使陕北地区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并结合游牧文化的独特文化。上述因素也就使得农耕在陕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尽管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表现农耕的内容较多,但与山东地区不同的是,也有一定比例表现放牧场景的画像石,比如白家山汉墓墓室横额画像石、延家岔汉墓横额画像石、缓德县王德元墓前室东壁横额画像石等。四十里铺前后室汉墓,其中位于墓门侧纵幅的的放牧图的第3栏,正中一对牛两角相抵,羊群在草原上吃草,再远处有麋、鹿、兔等动物,整幅画像石表现了汉代陕北牛羊成群的景象。绥德延家岔汉墓中的放牧图所反映的畜群更为庞大,画面左边为并排前行的羊群,后面有2牛,其后还有5马,中间有鸡等家禽,后面是一执弓之人,再后是牛群,一执鞭放牧者紧随其后。这些画像石以艺术的手法勾画出汉代陕北地区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象,这与史书所记载“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的盛况一致。然而山东地区水资源丰富,相较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其中表现鱼类的场景是陕北所没有的,在微山岛的画像石中就有表现划船捕鱼的场景,在出于邹城的画像石中,亦有表现3条鱼拉车的神话场景。

总结:

通过对山东地区东汉画像石的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东汉时期社会的民风民俗。单从饮食这一方面来看,通过古今饮食习惯对比,发现了很多民俗的相似之处。中国的文明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中华文化的血脉融会贯通于各个领域,不仅仅是饮食,社会生活方面更是如此。

现如今的我国,美食众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风味,如果不到本地去,将是很难品尝到最真实的味道的。不过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条件下,人们能吃到的东西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很多人可能认为,在秦汉时期,如果想要吃一碗面条,那都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面条。这是真的吗秦汉时期真的还没有诞生面条吗

1.古人吃什么和现代人一样米饭、面还是古时候人们吃的食物现在已经灭绝了有条微信传播甚广,讲的是一条大汉穿越到秦代的咸阳城,想要吃饭,结果各种麻烦。因为他要吃的诸如西红柿打卤面、炒青菜、大西瓜,甚至要喝的茶等等,在当时基本上都还没出现。

现在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名震四海,但是老祖宗们在这方面的水平似乎远不及现在高。那么在秦汉时期,人们究竟吃什么今天中国菜里那些复杂的烹饪和多样的菜品,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说回之前那位大汉。他在街头小馆要点的第一份餐是西红柿打卤面,店小二的原话是这样的:“艾玛!客官,你开玩笑呢面条到宋朝才有,西红柿是美洲原产,清朝才入中土”。

2.分两头,西红柿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面条。

按照定义,面条是以“面粉”为原料,经过加水和、揉形成面团;面团再经压延、挤压,或搓、拉、扯、揪、拨等加工方法,形成的长条状、管状、片状或其他形状面制品的统称。

面粉有小麦粉、荞麦粉、大麦粉等。有的人把米粉也算在内,但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的语境中,面条应该是不包括米粉制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魏益民不久前发表了一篇专文来探讨中国面条的起源。

他的观点简单而言是:“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剁荞面是中华面条的早期形态;饸饹面是挤压面条的鼻祖,是面条规模化生产的初级形式。手擀面是小麦引入西域、关中和中原后,在剁荞面和烙饼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擀切结合的家庭食用面条。新疆拉条子是兰州拉面的祖先;兰州拉面是手工挂面的雏形。

我国考古发现的研磨器不少,早的距今可达11000~9000年;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批量的小麦炭化籽粒;河南省灵宝县张家湾采集到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坊模型,表现人们舂米、磨面的场景。

3.另外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食货志》记载,小麦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入关陇,开始在中原大量种植的,“在没有小麦种植的年代,肯定没有含有面筋且富有弹性和延展性的小麦粉面条。那么,此前在中原、关中、陇西、陇东大地有面条吗如果有,那面条是由什么原料制作的又是咋样制作和食用的呢”

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2002年10月——青海省民和县距今约3900年的喇家遗址挖掘出的一只蓝纹红陶碗中,发现了酷似今天“面条”的东西。该“面条”呈米黄色,粗细均匀,直径约3mm,长度约500mm。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它主要由粟(小米)和少量的穄(糜子)制作而成。

在这碗“面条”中还发现了动物骨头碎片,说明是一碗荤面条。这一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此前根据食物、文字和壁画资料在中国发现的“面条”距今最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也开始挑战西方研究者关于意大利面条起源和历史的假设。

西汉时期,由于军事储备、保障和大型盛宴的需要,朝廷需要发展可储藏、便于多人食用的食品制作技术,因而就出现了可供储藏、便于食用的“烙面”。

烙面的含水量较低,便于贮藏和携带,又是熟食,可即食,也可切条放在汤锅煮食。东汉崔寔(约公元103~170年)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水溲饼”、“煮饼”,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饼”和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

不过由于当时在陇西、陇东、关中和中原地区种植的作物主要为起源于中国的谷子、糜子、荞麦、大麦(包括青稞,即裸大麦)、大豆等,小麦的发展虽然也比较迅速但还算不上太普遍。

所以秦代小麦粉面条应该是比较少见的。而“面条”一词是宋代由“汤饼”改称而来。所以确切地说,“面条”宋代才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就算秦代吃不到,汉代总归是能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