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鼠迷箱实验是什么游戏-白鼠迷箱实验是什么

白鼠迷箱实验是一种心理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B.F. Skinner于1938年设计。在这个实验中,白鼠被放在一个装有食品和嘉奖的迷宫中,它必须通过学习来找到出口并获得食品。实验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奖赏等条件来视察白鼠的行动反应,并探索行动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个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和行动模式,并且也被用来摹拟人类的行动和社会环境。例如,在其中一种利用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白鼠迷箱实验来研究社会压力如何影响动物的行动。
虽然白鼠迷箱实验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但它依然被认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方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已提出了一些关于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的批评,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类实验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考试中,学习理论考查得比较多,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是学习理论的高频考点,可以单选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所以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给大家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做题总结
做题的时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进行判断。首先先判断目标行为是希望其增加的还是减少的,如果是增加必然属于强化,如果希望目标行为减少,则可能是惩罚或者是消退。然后再继续判断是给予还是撤销某种刺激,给予则属于正,撤销属于负,如果是不予理会则属于消退。通过这样的思路,才能在千变万化的例子中保证做题的思路清晰,提高做题的准确性。详细思路见以下表格:
三、考题再现
1.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强化的有( )。
A.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没有任何表示
B.学生作业字体潦草,老师要求重写
C.学生不好好做作业,父母不让他看电视
D.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
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正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D选项,老师提出表扬,属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属于正强化。D选项正确。
2.辨析题: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两者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点:
①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②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的;
③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更多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 天津教师资格
爱德华·托尔曼。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信念或期望。他研究了白鼠走一种复杂迷宫问题,他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的序列,而是在它的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堵塞,则白鼠就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线到达目标。
说明这一理论的是位置学习实验。AB两组白鼠,A组白鼠从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从S2出发也向右转到达食物点尺,反复试验多次。
B组白鼠则从起点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若从S2出发则向左转到达食物点F1,F是固定的。实验结果表明B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A组快,这一事实认为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固,不是获得一套特殊 (向右或向左)的动作反应。
其理论
托尔曼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
这些行为虽然同生理运动有关,或者依存于生理运动,但从根本意义上说,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运动。当研究行为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其与哪些生理运动有关,因为研究者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行为的本质特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