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的含义是什么-孤雁意味着什么

孤雁代表着孤独、无助和自由。在文学中,它常常被用来意味失去联系的人或事物。它也能够代表独立思考和不屈的精神。

《汉宫秋》中孤雁意象的意蕴探究

马致远的《汉宫秋》作为一种典型的末本戏和抒情性文本,我们在探究其历史性,悲剧性的时候,决不能忽视文本中“孤雁”意象的作用。从现存《汉宫秋》诸本及著录名称上看,各本虽有出入,但都有“孤雁”二字。通行本臧晋叔《元曲选》题目作“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宫秋》的全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在文本的第四折中,“雁叫科”共出现过五次,并还有多次提到“孤雁”。可见孤雁意象在文本的表达与抒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鸿雁”词条的释义中可以看到鸿雁雁作为一种侯鸟的三大特征:一是鸿雁活动春去秋来,有鲜明的守时守信的时间节律;二是鸿雁活动有长距离迁徙的宿命;三是鸿雁活动有强烈的群体性与群体秩序。由于大雁的特殊释义,使其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大雁的典型象征意义在《汉宫秋》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一,对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中国古代婚制中的“雁媒”之俗可说是对鸿雁意象文化意蕴的统合。古有在婚姻过程中纳彩、问名、纳吉、请期、迎娶等环节以雁作为礼物的成例。在班固《白虎通·嫁娶篇》有释曰:“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易经》“渐”卦之“鸿渐于陆”正是以鸿雁之“信”比附婚嫁及时。从南朝《西洲曲》到李清照的《一剪梅》等中国古代大量闺情相思之作中的鸿雁意象无不蕴含着对美满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汉宫秋》的中元帝昭君互相深爱,本能共同享受美好的婚姻之乐,却最终阴阳两隔,从此再难相见。文本结尾出现的孤雁正是对这种美好的婚姻生活求而不得的同情与哀婉。

二,表达了离别之苦与浓厚的相思之情

大雁春去秋来、有鲜明的守时守信和群体性活动特征,而“孤雁”则意味着分别与孤独。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李清照就以此来表达与丈夫的离别之苦和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汉宫秋》第四折中写到“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伴随着雁叫科,更加渲染了元帝对昭君的相思之情,“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满目的萧条寂静,忧愁苦闷之感顿生。

三,孤苦绝望以及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之情

元帝在昭君死后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元帝的痛苦远不止昭君死去。身为一国之君,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但好儒术,为人柔懦。在位期间朝政逐趋混乱,匈奴猖獗,西汉王朝已经慢慢走向衰弱。元帝的命运是多舛的,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声声孤雁哀鸣,元帝只剩孤苦与无望了。同贵为天子的梁简文帝萧纲也在《夜望单飞雁》中写到“天河霜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诗中这只在茫茫夜空中挣扎飞行的失群孤雁,可说是萧纲内心情感的象征。表达出了萧纲在被侯景囚禁时的“早知人生如此不如原本就不是太子”的复杂而又绝望的感情。汉元帝与梁简文帝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这种对人生的伤心与绝望,这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已无人可以诉说,只能通过这孤雁的声声哀鸣而消散在空中。

《汉宫秋》中有诗云“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大雁的文化意蕴还不仅仅只有单一的情感表达。人们对大雁意象的尊崇其实就是人类对鸟类崇拜的传承,很多时候还会赋予家国民族情怀的象征。由此可见,大雁意象的文化意蕴是非常深厚丰富的,且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