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不费啥意思-惠而不费指什么动物

“惠而不费”出自《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指的是不要给他人带来麻烦和困扰,并且自己也不会遭到伤害和损失。这个成语经常使用来形容人的行动方式或态度。
根据这一定义,“惠而不费”其实不直接指向任何具体的动物。它更多地是一种道德品质或行动准则的表述。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将这个词语与某种动物联系起来的话,可能会想到一些具有类似特质的动物,例如鸽子。鸽子通常被视为和平、友好的意味,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他人,也不需要特别的食品或住所,因此可以说“惠而不费”。
人本思想是什么意思
关于人本思想是什么意思如下:
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需要,强调人权和人的社会平等地位。人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
以人为本的思想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古已有之的成语,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亲,社稷次之”。《左传》有云:善人,国之主也。礼记中也有“如保赤子”的说法。
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孔子反对将人动物化,反对无视人的尊严,像对待牲畜一样对待人。因此,他不仅反对残害生灵,诅咒始作俑者应该断子绝孙,而且反对强加意志于人,指出“匹夫不可夺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直截了当地要求执政者“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主张不能行之于世,宁可流亡海外,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尊重人的利益要求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好富恶贫是人的共同心理。孔子不反对人们求利得利,只是主张,义以为上,不能见利忘义。他公开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能致富。
就是去干给人提马鞭的差事,他也没有二话。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藏在匣子里还是找一个能出好价的商人把它卖掉好?”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卖吧,卖吧,我就是等待商人的人啊!
尊重人的物质欲望反对鱼肉百姓
食色,性也”,抑制人的物质欲望是不人道的。因此,孔子主张“足食”,孟子主张薄税敛,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耕者助而不税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季氏富甲天下,冉求当上季氏的总管后把田租提高了一倍,孔子闻讯后立即与他断绝师生关系,鼓励学生鸣鼓击之。
倡导仁政反对暴政
君子应当“以佚道使民”,在执政过程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确保其行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苛政猛于虎”,孔子反对盘剥百姓。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好处,而且能帮助大家,这个人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仁人,简直是圣人呀!
“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出自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全文(节选)如下: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 一作:祖母刘)
译文如下: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扩展资料
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
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
“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
《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情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