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奥斯汀属于什么流派的作品-简 奥斯汀属于什么流派

简·奥斯汀属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解释浪漫主义音乐流派
浪漫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如前所述,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
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
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
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
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
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
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
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
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
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
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
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
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
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
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
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
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
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
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
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
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
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
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
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
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理智与情感:作者:(英)简·奥斯汀。类型:爱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部作品还是奥斯汀一贯的风格,轻松幽默,嬉笑怒骂之间写尽人情世态,用诙谐的语言讽刺那些自私自利,谄媚无耻的人。
这部作品的原名叫做《埃莉诺与玛丽安》,书中的埃莉诺代表的就是理智,玛丽安代表的事情感,作者通过这两姐妹的对比,向读者传导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埃莉诺是大姐,玛丽安是妹妹,两个人还有一个小妹妹。母亲是她们的父亲的继室,三姐妹的上面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故事一开头,三姐妹的父亲就死了,临终前托付约翰要好好照顾她们姐妹几个,约翰本来还愿意给她们每个人一千英镑,但是收到了他的太太范妮的枕边风,一同对话下来,约翰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了(好现实)……
而后呢,因为老庄园的主人死了,母女四人感觉自己成了外人,这个家已经不属于她们了,反你也总是给她们脸色看,于是她们就赶紧找了一处房子,搬走了。
来到了巴登庄园,认识了约翰爵士,约翰爵士热情好客,他的夫人冷漠缺乏活力,只是非常礼貌(总觉得书中的人物如此形象啊),总而言之夫妇两个还是非常不错的,比起他们的哥哥嫂子来。
另外,还有另一个人,布兰顿上校,为人正直,但是年龄比较大了,有三十五岁了,他并不掩饰自己对玛丽安的爱慕,但是玛丽安觉得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在他的面前一直表现出一副“尊老爱幼”的姿态(呵呵)。
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写作姐妹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埃莉诺冷静、睿智,习惯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喜怒不行于色。妹妹玛丽安个性直爽,热情开朗,对于情感无所顾忌,感觉上更像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一样。反正埃莉诺处处为母亲和妹妹着想,是他们两个人的军事。而她们的母亲也不过是年长一些的玛丽安罢了。
然而,范妮的弟弟爱德华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与埃莉诺相爱。两个人的恋情相对比较“冷漠”,这一点经常遭到玛丽安的不解,她以为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平静如水的感情她觉得死气沉沉。爱就要爱得死去活来(反正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个人还是赞成埃莉诺)。
但是来到巴登庄园,埃莉诺自然要与爱德华分离,何况爱德华的母亲根本就不喜欢埃莉诺,对她们姐妹两个都非常讨厌,埃莉诺意识到自己与爱德华的感情注定要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忧虑,一切的无奈只能够自己去承担。
不久之后,玛丽安也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一个长得非常帅,又热情精力充沛的公子威洛比,邂逅依然是英雄救美,两个人很快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但是埃莉诺并不十分感到高兴,她觉得威洛比的真实人品有待考证,自己不能够像母亲和妹妹一样听凭自己的情感摆布,而无视理智的呼唤,埃莉诺一直在冷静观察。
不久之后威洛比离开了,两个人难分难舍。玛丽安一直是一副相思病的样子,简直是有些为了爱情而爱情(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而她们的生活并不寂寞,因为很快,又有一个人将要到来……
斯蒂尔姐妹,姐姐名叫安妮,妹妹名叫露西。姐妹两个都庸俗不堪,只会用奉承来讨好别人,借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埃莉诺姐妹很不喜欢她们两个,但是斯蒂尔姐妹总是往他们两个人身边凑热闹,她们只能冷淡应付。但是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露西找了一个机会,告诉埃莉诺自己与爱德华早已订婚,埃莉诺吃惊不已,但是证据确凿无法否认,露西借机示威。
埃莉诺失恋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因为她没有告诉任何人,露西要求她保守秘密,埃莉诺虽然觉得露西不仁,但自己不能不义。埃莉诺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失去恋人的痛苦,没有人来安慰她,事实上玛丽安还觉得姐姐比自己幸运得多,做梦也不会想到埃莉诺心中的煎熬。
埃莉诺的决定是用理智来控制,甚至压抑情感,她没有失态,用冷漠平静的态度来反击露西的攻击。
不久之后,埃莉诺和玛丽安一行人随詹宁斯太太(约翰爵士的丈母娘)来到了伦敦,玛丽安一心希望可以见到威洛比,她果然如愿了,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寄出无果之后……一次舞会之上,玛丽安看到威洛比与另一位小姐手挽着手,并且分明威洛比在刻意逃避着她,玛丽安回来就病倒了。
威洛比写来了一封信,告诉之前她和玛丽安的“恋情”只是一场误会,玛丽安伤心不已,整日哭泣,詹宁斯太太也一直指责威洛比的负心。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威洛比找了一位富有的小姐结婚,抛弃了玛丽安(他和玛丽安也并没有事实上的婚约)。玛丽安整天用痛苦来折磨自己,不论埃莉诺如何安慰,事实上埃莉诺自己也承受着失恋的打击,但是她还要来安慰妹妹,为妹妹的不争气而痛心。
而这个时候,布兰顿上校来访,告诉了威洛比的“光荣事迹”,之前他就曾经与一位私生女私定终身,但是之后又抛弃了那位姑娘。埃莉诺暗自庆幸,感到威洛比和玛丽安此生无缘是她们的幸运。
玛丽安在得知了威洛比的事情之后终于有些醒悟,逐步归于平静。而两姐妹的哥哥约翰也来到了伦敦,兄妹相见,客套一番自然避免不了,约翰向两姐妹一味哭穷,好像唯恐她们管他要钱似的(什么人性)。
爱德华的母亲也来到了伦敦,斯蒂尔姐妹也来了(好热闹啊)。一群人开展了一番正面交锋,玛丽安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维护埃莉诺,不惜顶撞爱德华的母亲(一个老巫婆),因为爱德华的母亲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为了贬低埃莉诺不惜故意抬高平庸的斯蒂尔姐妹(那副嘴脸我仿佛历历在目)。
露西想要提前和自己未来的婆婆搞好关系,于是就到范妮的家中做客,一开始她的谄媚奉承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范妮很快就对她赞不绝口(找到同类了,呵呵),但是好景不长,安妮透露出了露西与爱德华私自订婚的事情,结果暴风骤雨来临了……
爱德华的母亲逼迫爱德华解除婚约,爱德华不和那个富家小姐结婚就算了,居然还找了这样一个没有钱的女孩(不光无钱还无德呢),绝对不能够接受,爱德华拒不屈服,和母亲断绝了关系,母亲把留给他的遗产给了他的放荡弟弟罗伯特。
有趣的是,这个时候,一向对埃莉诺并无好感的范妮一干人倒是觉得爱德华和埃莉诺在一起更让人接受一些(早干嘛去了!)。
埃莉诺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向布兰顿上校求助,帮助爱德华成婚(呜呜……)。与此同时,玛丽安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姐姐的忍辱负重,坚强理智,她悔恨不已,为了自己的懦弱无能,为了自己对埃莉诺的冷酷无情……玛丽安终于振作了起来。
玛丽安受了风寒,很快病重,埃莉诺心急如焚,盼着母亲赶紧来到。这个时候,威洛比却突然到来,向埃莉诺说明自己的“苦衷”,他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缺乏毅力,他真的爱上了玛丽安,但是做不到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够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婚姻。但是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妻子死去……从而和玛丽安再续前缘,这一点让埃莉诺无法接受(谁都不能够接受的)。
埃莉诺对他并非完全痛恨,甚至有了一丝丝同情,她觉得一个人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不能够摆脱奢华的习气,最终只能够悔恨。然而玛丽安和他终究还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未必比得上舒适的生活(至理箴言)。
玛丽安终于康复了,让所有的人,尤其是布兰顿松了一口气。两姐妹的母亲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觉得布兰顿是一个很好的人。玛丽安在听到了威洛比的告白之后也终于释怀,决心向埃莉诺学习。
这个时候,传来了费勒斯(爱德华姓费勒斯)先生结婚的消息,埃莉诺突然内心无比失落,虽然早已有所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还是很伤心很伤心。就在她伤心的时候,爱德华到来了,他只有一个目的,来向埃莉诺求婚。
原来,露西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罗伯特。而两个人如何相识相爱(真的相爱过吗),露西是了何种手段使罗伯特这个放荡公子爱上自己,露西的为何要抛弃爱德华(这一点显而易见,因为罗伯特有了爱德华的财产),种种一切,成了一个谜了。
这一切对于埃莉诺都不重要了,她的心中只有,幸福,幸福,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虽然前途依然还要受到爱德华母亲的阻碍,但是只要有真心的爱,什么都不可怕。
两个人婚后过着平静的生活。而爱德华的母亲,之前虽然气愤露西的可耻行径,但是架不住露西的讨好功力段位太高,最终还是承认了露西,并很快的喜爱上了她,埃莉诺依然不受待见,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露西和范妮争风吃醋,露西和罗伯特的婚姻也并不十分幸福(究竟如何读者都可以想见)。
两年之后,玛丽安终于嫁给了布兰顿,做了一位全心全意爱自己丈夫的妻子。威洛比得知之后虽然伤感了一段,但是该怎样还是怎样,自己的快活日子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终究不是真爱,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大家都各得其所了,埃莉诺和玛丽安依旧和未出嫁之前一样和睦。
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写的还是一种财产与婚姻之间的关系。为了财产和抛弃爱情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取的,除非你愿意做威洛比,当然我相信,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做了威洛比,但是也有很多人,爱的只是一个人,不是他(她)的钱,不愿意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交换,那么这种人无疑是值得敬佩的。
书中写的自私自利的约翰和范妮夫妇,爱八卦的詹宁斯太太,昧着良心趋炎附势的露西,缺心眼儿的安妮,都是如此活灵活现,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情世故的画卷。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自己是永远支持埃莉诺的,因为她的睿智与勇气,还有隐忍。但是也许……有时候自己的感性放纵一下,也会赞同玛丽安的恋爱观,觉得人生在世,如果为了世俗的目光而去牺牲爱情的烈焰,那么无疑是不值得的,反正总而言之吧,用理性去控制情感比较好,情感不能够放纵,否则带来的,就不会是快乐了。这一点,无论是威洛比,还是玛丽安,都是受害者,因为因果,因为人总要想想后果,如果不能够承担那么放纵的后果只能是悲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