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民是什么成语典故-以德治民是什么成语

以德治民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意指通过道德教育和行动规范来治理国家和民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感想(三百字)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译

孔子说:用政令训导百姓,拿刑法整饬百姓,民众只会避免受罪罚,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百姓,拿礼制统一百姓,民众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会养成好规矩。

解义

其一,道德力量。道德从何而来?人性使然,社会使然。人在整体的进化遗传进程中,在个体后天环境养成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是非成见和善恶评判。这正是行为道德的内在动力。孔子把道德的自制力上升到治民方略的高度,这比《周易》的神道化民更为明确。

其二,舆论力量。周朝的礼制是政治道德规范,今天的礼仪是文明行为规范。当规范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定势,就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力。这种力量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是因为来自内心的是非判断,有形是因为来自社会的共识和定势。

其三,道德立法。人有善心,也有恶念,良心发现则从善,恶念迸发则为歹。用强大的社会立法立规来促使个人养成。于是,内省,就能由自我修养的自觉意识,变为社会舆论压力的潜意识,这便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理论的立足点。从养成来说,内心塑造必须借助外力约束。

启示

安邦治民,一言蔽之,无非两手抓:德治和法治。真正的良法良德良政社会,治民安邦,必然也只能法德两手,硬、软相辅,标、本兼治。

德治,换成传统说法,便是教化化民众。《周易·彖传、象传》阐说了这种“化成天下”之政。《临》《观》提出了教化保民安的思想,所谓“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因而必须实施重德行以行教化的方略,“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坎》),而且还要制度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这样一来,就能实现“观乎人文”(《贲》)、“重明以丽乎正”(《离》)而“化成天下”。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鼎,前513年晋国赵鞅再铸刑鼎,开辟了中国法治之旅。其后,庄子《大宗师》提出了法德两治的理念,而且剖析了深层道理和两者关系,“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

庄子的表述十分准确,其思维高度和理性深度,远远超越了以后两千年东西方在这一问题上拷问和追究的总和。

①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

孟子强调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

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思想.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唐太宗把老百姓和君主的关系比喻成水和舟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避免“覆舟”悲剧的出现,他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主张“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并努力做到戒奢从简,轻徭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