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卧位常见什么病人-被动卧位常见什么病人

被动卧位常见于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和得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某些神经肌肉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致使患者需要保持被动卧位。

诊断学一般状况——体位

体位(position)是指患者卧位时身体所处的状态。某些疾病时患者出现的特征性体位,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常见体位有:

1.自主体位(active position):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疾病早期或病情较轻的病人。

2.被动体位(positive position):病人不能自己调整和变换肢体和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和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病人被迫采取的某种体位,称强迫体位。常见的强迫体位有:

(1)强迫仰卧位:常伴有双腿屈曲,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

(2)强迫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脊柱疾病。

(3)强迫侧卧位:胸膜炎病人多卧向患侧,主要是为了减轻胸痛;大量胸腔积液病人多卧向患侧主要是为了减轻呼吸困难。

(4)强迫坐位(端坐呼吸,orthopnea):病人坐于床沿,两手撑在膝部或床边,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这种体位可使膈位置下降,有助于胸廓及辅助呼吸肌运动,使肺通气量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

(5)强迫蹲位(compulsive squatting):患者在走路或其他活动过程中,为了缓解呼吸困难和心悸而采取的蹲踞体位或膝胸位,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强迫停立位(forced standing position):在活动时,由于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病人立即原位停立,并常用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缓解、好转后,才离开原位,见于心绞痛。

(7)辗转体位(alternative position):腹痛发作时,病人坐卧不安,辗转反侧,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肠绞痛等。

(8)角弓反张位(opisthotonos position):由于颈及脊背肌肉强直,致使病人头向后仰、背过伸、胸腹前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脑炎及脑膜炎等。

1.根据卧位的自主性可分为主动、被动和被迫三种卧位。

(1)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能为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如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3)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如肺心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2.根据卧位的平衡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卧位和不 稳定性卧位。

(1)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大,重心低,平衡稳定,病人感到舒适。如平卧位。

(2)不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小,重心较高,难以平衡。病人为保持一定的卧位造成肌肉紧张,易疲劳,不舒适。如两腿并齐伸直,两臂也在两侧伸直的侧卧位。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位时,感到轻松自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合适的位置。维持舒适卧位的重要性及作用如下:

(1)协助病人增加身心舒适,达到完全休息的目的。

(2)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降低关节的压力和活动限制,维持正常的功能位置,避免关节及肌肉挛缩。

(3)至少每2h变换卧位1次,并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能避免骨突处皮肤破损,预防发生压疮。

(4)某些卧位能减轻症状,起到协助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