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违背教学原则是-拔苗助长违背什么教学原则

"拔苗助长"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拔苗助长”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进度,这类做法会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乃至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拔苗助长”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幼小衔接问题关注:幼儿教育该不该小学化

幼小衔接,如何才能衔接好呢这是家长们十分烦恼的事情。是该将幼儿园“小学化”吗但是,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专家都不太赞成。

老师说:64%的幼儿教师不赞成幼儿教育“小学化”

据调查,65%的宝贝班、小班家长不赞成幼儿教育小学化,最希望的是,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能,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识。

51%的中班、大班、学前班家长,赞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希望幼儿园提早介入小学教育,让孩子掌握全面的知识,理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值得关注的是,与家长观点截然相反,64%的幼儿教师不赞成幼儿教育“小学化”,认为超前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认为提前加压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

专家说:超前教育真的会“赢在起跑线上”吗NO!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实验结果表明,超前教育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会逐渐丧失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雄认为: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教育,违背了由幼儿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 短期效果看,孩子学业的进步的确让家长感到欣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违背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仅起不到启发智力的作用,容易 造成幼儿知识结构、智力结构的单一化,而且过早地使幼儿产生学习恐惧和厌恶心理,对今后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学前教育(幼儿园)的根本目的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偏离了这一方向,学前教育目标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顾宏翔:正确的“幼小衔接”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幼小衔接)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 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因素之一。(摘自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富母之路》)

资深教育人士:应试压力的下放才是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根源。

在北京取消“小升初”考试,采取电脑派位之后,入学压力有所减轻;但是两三年后,电脑派位的弊端逐渐显现,根据就近原则,成绩好的学生被分到了非名校,成绩差的学生被分到了名校,不满意的声音随之传来,让“小升初”加分的奥数竞争愈演愈烈。

小学教师:幼升小提前起跑危害多 养成习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