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要素说举例-相同要素说实验是什么

"相同要素说实验" 是一种心理学实验,旨在测试个体对同一种刺激在不同时间点的反应是不是有所改变。该实验通常会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例如时间、地点或环境,以便更准确地丈量变量的变化。这类类型的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记忆、注意力和情绪等心理进程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支持迁移的共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关于支持迁移的共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如下

1.面积估计实验——桑代克——相同要素说

在实验中,桑代克训练大学生判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纸张和面积。首先,让被试估计127张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一前测是为了了解被试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然后,给每个被试估计90个面积从10平方厘米到100平方厘米不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接着,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判断13个类似前面训练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面积;

第二组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结果表明:受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判断长方形的面积,而对估计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有什么帮助。以此,证明了相同要素说。

2.水下打靶实验——贾德——概括化理论

贾德把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分为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

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的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的特殊情境中去,以此,支持了他的概括化理论。

3.小鸡啄米实验——苛勒——关系转换说

苛勒先将小鸡置于中度灰和浅灰两张纸上,纸上放米,如小鸡啄食中度灰纸上的米,就让它继续,如它啄食浅灰纸上的米,就把它赶走。如此设计旨在让小鸡学到“中灰色”(刺激)和“啄食”(反应)之间的关系。此时苛勒将刺激情境改变,将两张纸改为深灰和中度灰。

按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心理学原理,小鸡应和以前一样啄食中灰色纸上的米才是,苛勒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时小鸡改为啄食深灰色纸上的米。苛勒认为,此时小鸡食向整个刺激情境相对关系的变换而反应,而非向单一刺激特征作反应。苛勒据此提出了关系变换论。

桑代克相同要素说介绍如下: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后来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这种相同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还包括程序的相同。

作用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但桑代克所提出的相同元素实际是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只是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一对一的对应,即所谓的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变化过程,因此未能深刻揭示出迁移的真正实质。

发展历程

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思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1903)中写道:“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他在其《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中写道:“两个机能必含有共同的要素,然后这一个的变化才能牵动那一个。第二个机能的变化有多少,全视两个机能的相同要素有多少。这些要素在第一个机能中受了训练,第二个机能自当有那样的变化。”

要素说的依据是桑代克的新联结主义心理学思想,是他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

“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

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同时,相同要素说由于所设想的生理机制缺乏生理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依据,因而未被教育心理学界广泛接受。事实上,人们对这一理论持怀疑否定态度的原因并非因名词不恰当,而是这一理论的实质是联结主义的机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