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命题人思维-行测命题思路指什么

行测命题思路是指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部份的命题思路,包括题目设计、考核重点、解题方法等。该思路对考生备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和情势,掌握解题技能,提高答题效力。建议考生在温习过程当中结合实例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答题水平。
公务员行测备考:真假推理的矛盾关系有哪些
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题中的真假推理题所占比重不可小觑。它是逻辑判断中的一种题型,这类题技巧性很强,掌握好技巧和方法后,便能够轻松应对。真假推理题的解题思路可总结为一句话:首先找关系,关键看其余。找关系主要是找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包容关系三种,找这三种关系能够确定题干中真话或者假话的范围,当确定真话和假话的范围后,其它已知条件的真假性也就确定了。
在这三种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矛盾关系,对于矛盾关系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掌握。接下来听小编给大家详细讲解。
第一,什么是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比如这样两句话:
张三活着。
张三死了。
这样的两句话就是一组矛盾关系,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两句话具备这样的两种特征:
第一,主体相同。这两句具备同一个主体;
第二,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当张三活着这句话为真时,另一句话就为假;同样地,当张三死了为真时,另一句话为假。
第二,常考的矛盾关系有哪些
1.某个S是P 和 某个S不是P
例题:某校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公安局抓获了四名犯罪嫌疑人甲、乙、丙、丁,审问他们时:甲说:不是我干的。乙说:是丁干的。丙说:是乙干的。丁说:不是我干的。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盗窃案是谁干的
A.甲
B.乙
C.丙
D.丁
正确A
解析:四个人中,乙和丁所说的是一对矛盾关系,矛盾的形式是:某个S是P和某个S不是P。根据矛盾的特性可得知,在这两句话当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在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那么可得知,唯一的真话一定是在这组矛盾关系中,而甲和丙所说的一定是假话。据此可推出,并非不是甲干的,则是甲干的。因此,答案选择A。
2022天津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巧妙解决必然性推理真假话问题
一、直言命题:
1、结构:(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2、对当关系:A、矛盾命题互否,真假相对!B、推出命题是充分条件命题,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逆否命题)C、反对命题必有一假!D、下反对命题必有一真!
矛盾:命题前加“并非”等值于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规则:“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无“不”的加上。
反对:除了两个全称外,也可以全称对单称,有“不”去掉,无“不”加上。如:所有A是B,甲不是B!
下反对:除了两个特称,也可以特称对单称,有“不”去掉,无“不”加上。如:有的A是B,甲不是B!
推出:全称——单称——特称
题干给出多个直言命题,告知这几个命题有的为真,有的为假,但是没有给出哪个是真那个是假!此时可找到有对当关系的一对命题,然后绕开这对命题的真假,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从而得出答案。
3、变形推理
(1)、换质推理:双重否定表肯定。联项和谓项都改为相反的。
(2)、换位推理:改变主项和谓项,成逆命题,既反过来说。“所有A不是B”和“有些A是B”可以将A、B直接换位;而“所有A是B”换位后只能是“有些B是A”;另外“有些A不是B”不能进行换位。
二、概念和三段论
1、概念是表达一类事物的词语。内涵:本质 外延:所表达事物范围。外延可用封闭曲线也就是文氏图表示。
概念间关系:全同、包含、交叉、全异。
多个命题间关系可以用文氏图表示。一个命题可能包含多种概念间关系!
2、三段论推理:所有(有些)A是B,所有B是(不是)C,则所有(有些)A是(不是)C。
(1)、两个前提中包含三个不同概念,且每一个概念在三段论推理中都出现两次。中项只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并且是“所有的B”,在结论中不出现。
(2)、四概念错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
(3)、一特得特,一否得否。
(4)、结论问题:文氏图法解答。先画所有后画有些;所有画圈,有些画点,点可以无限扩大。所有结论问题的三段论题目均可用文氏图求解。画图时要理清思路、考虑全面。
(5)、三段论前提问题:条件不足型题目。
A:单前提单结论型:根据推理规则就可解答。
B:多前提单结论型:(题目存在无用前提)可采用主谓拆分法,既逆向运用三段论标准形式。
三、复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1、联言命题:P并且Q。可以是并列、递进、转折、顺承等关系。
2、选言命题:A、相容选言命题:P或者Q;B、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
3、假言命题:带有假设条件的命题,通常含有两个肢命题:反应条件的肢命题在前做前件,反应结论的肢命题在后做后件。
A: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若A则B、A必须B。推理规则:顺肯逆否。P真Q假才为假,也就是推不出的意思。
B、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P才Q、不P不Q、没有P就没有Q、除非P否则不Q。推理规则:逆肯顺否。非P能推出Q为假,也就是非P推不出非Q时为假。
C、充分必要条件转化:当题干中同时存在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时都转化为同一种。特殊的两个“不P不Q”(只有P才Q;如果不P就不Q)“除非P否则Q”(只有P才非Q:如果非P那么Q——否一推一)
D、假言命题综合推理:假言连锁推理的所有前提都是同一种假言命题,且后一个命题的前件恰好是前一命题的后件。二难推理:A——C,B——C;A或B——C。
四、模态命题(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主要考察矛盾关系及等值转换)
1、矛盾关系
(1)、“必然P”和“可能非P”
(2)、“必然非P”和“可能P”
2、等值转化:
不必然=可能不,不必然不=可能,不可能=必然不,不可能不=必然。规则:模态命题前加“并非”,等价于“必然”和“可能”互换,“肯定”和“否定”互换后得到的命题。
五、智力推理(朴素逻辑)
1、假设:根据题干条件进行适当假设。代入法:依次带入选项,产生矛盾就派出。排除法:题干给出多个确定条件时,直接根据题干条件排除不符合选项。
2、找突破口:确定条件、反复被提及的条件、特殊条件。
3、图表法:列表法:两类元素在空间是时间上直线排列。画图法:两类及以上元素在时间、空间上环形排列。
有疑问的可以点击下方电话免费咨询,或者是点击下方进入官网找客服人员帮助大家解答。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论是在哪里都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在行测文科的一些题目中也会考到大家真真假假的问题。为了大家能够更加熟练地解决必然性推理中一种常见的真假话问题,此篇文章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命题中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思路。
一、真假话题目的本质
当我们看到题目中出现几句不知真假的话时,敏感的小伙伴们首先就会想到真假话问题。在这种题目中,考察比较多的就是利用命题中矛盾关系的特性来快速解题。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口诀,只要小伙伴们记住并且熟练运用,那这一类真假话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口诀就是:一找、二绕、三回。那么口诀具体要如何运用呢我们来看一下。
二、口诀运用
例题1在索莱岛上,有四个草屋,每个草屋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第一块牌子上写着:有些草屋中没有食物。第二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没有猎枪。第三块牌子上写着:所有的草屋中都有食物。第四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有草药。索莱岛上的游客发现,四块牌子中只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真话。
由此可以推出:
A.四个草屋中都有草药
B.四个草屋中都有食物
C.第三个草屋中有猎枪
D.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
答案D。解析:首先,想到口诀中一找,找的就是这四块牌子中有无互为矛盾关系的命题。第一块牌子和第三块牌子上的话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的特性,两者必为一真一假。接下来,是二绕,由于我们只知道第一块和第三块牌子互为矛盾关系,但却不清楚到底谁真谁假,所以我们绕开这对矛盾看剩下的牌子。根据题干可知只有一块牌子写着真话,那么写着真话的牌子一定在第一块牌子和第三块牌子中,进而可得其余两块牌子上的话均为假,则根据第二块牌子上的话为假,可知第二个草屋中有猎枪,根据第四块牌子上的话为假,可知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故本题选D。
此题相对较简单,只运用到一找、二绕这两步,但考官为了给此类型题目增加难度,有时会在真假话数量上设置变化,并且需要我们走到第三步,也就是三回来判断出所有命题的真假性,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解决这一类题目具体该如何操作。
例题2某次足球比赛前,甲、乙、丙、丁四位运动员猜测他们的上场情况。
甲:我们四人都不会上场;
乙:我们中有人会上场;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上场;
丁:我会上场。
四人中有两人猜测为真两人猜测为假,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猜测为真的是乙和丙
B.猜测为真的是甲和丁
C.猜测为真的是甲和丙
D.猜测为真的是乙和丁
答案A。解析:根据口诀一找和题干可知,甲、乙的猜测互为矛盾,那么在甲乙中必为一真一假。又因为题干中表示四人中有两人猜测为真两人猜测为假,根据真假话的数量,以及二绕能够得到丙、丁的猜测也必为一真一假,但是丙丁的猜测并不是矛盾。此时会有两种情况,我们需要多做一步假设,假设丁的猜测为真,则丙的猜测也为真,那么与题干条件冲突,因此丁的猜测必为假,进而可推出丙的猜测为真。由此可知,乙上场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三回,回到矛盾中判断出甲的猜测为假。所以猜测为真的是乙和丙,故本题选A。
这两道例题向大家展示了一找、二绕、三回在这类真假话题目中的具体应用,那我们再总结一下,一找就是找到题目中存在的矛盾关系,二绕就是绕开矛盾看其他命题的真假,三回就是回到矛盾关系中看矛盾双方的真假。希望小伙伴们后续可以大量练习,熟练掌握三步走的方法,拿下这类真假话命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5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