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标志自我意识出现最早-什么标志自我意识出现

根据心理学家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自我意识通常在2⑶岁左右开始出现。这时候,儿童开始能够意想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且能够对本身的情绪、需求和愿望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的标志可能包括孩子能够辨认自己的名字、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意想到自己的身体部位等。固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每一个孩子的发育进程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可能会早一些,有些孩子可能会晚一些出现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中生理的自我,婴儿从出生以后第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躯体需要为基础的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证明社会自我在青少年晚期变得非常突出,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3、心理自我:
包括个体对自己感知、记忆、思想、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认知和评价。其本身亦是一个多层次的独立系统。
扩展资料
有时候人们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密切联系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财产等)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
自我效能感、自尊、自卑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例如对大学中的社会工作,有的同学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做得好,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不打退堂鼓,而是想方设法坚持把工作做好。
而有的同学则对自己没有太多的信心,一旦出现问题或困难,就认为是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不适合做这方面的事情,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这两种同学在社会工作成果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别造成的。很多时候,真正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自我效能预期的程度。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自我意识中生理的自我,婴儿从出生以后第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躯体需要为基础的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
心理自我:包括个体对自己感知、记忆、思想、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
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比对身体的认识更为因难,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心理活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儿童从 3 岁左右开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以前他只知道我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他值得了什么是应该她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4 岁以后,开始知道怎么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如,上课时老师说:“注意了 2”他们就知道用眼睛看着老师,双手停止活动等。掌握“我”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如“我是李可”、“我是女孩”、“我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等,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6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