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县级医院有哪些医院-宿州县级医院有哪些

安徽省宿州市的县级医院包括:宿州市立医院、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宿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宿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宿州市第一精神医院等。以上内容医院均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内容级别的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多种医疗服务。

砀山铁路中学的实行措施

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我们砀山铁路中学多管齐下,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双向并重,具体做法如下: 办学以来,学校严格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规与每一位教职工签定人事聘用合同。学校严格兑现教师的工资报酬及福利待遇方面的承诺,以较丰厚的物质待遇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成立教职工社保筹办领导小组,经多次与劳动部门协调,终于达成让该校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协议,学校为已脱编的原在编教师办理人事代理,一次性投资60余万元,(不计教师自付部分),补齐了自93年以来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为解决教师医疗之忧,学校设定了教职工医疗基金,凡在岗期间遇重大疾患住县级医院以上者,学校根据医疗费用按比例予以报销,1000元以下者报医疗费80%,1000─5000元报85%,8000元以上者报90%,最高报销额可达50000元,该校有一中年教师患病去北京治疗,根据医疗基金章程,学校一次性为该教师解决医疗费17000余元。养老保险的落实与医疗基金的兑现,不但建立了教师对学校的信任,而且消除了众多优秀教师的打工心态,让他们获得了生活的安全感、安定感。

另外,对于素质精良,业务突出而家庭困难的教师,学校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优先安排他们的家属,让这些教学骨干切身感受到学校的照顾与关怀。

随着该校规模的发展,高中的创办,近几年来,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踏入了该校的大门,其中不乏外地教师。作为远离亲人的年轻教师,学校尽可能的为他们营造家的气氛。学校为他们衣食住行细心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照顾,传统节日学校领导与不能回家的教师一起过节庆祝,让青年教师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归属感。和谐的氛围,激发出青年教师强烈的上进心,“铁中是我家,我爱我家”,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已深深扎根于广大铁中教师的心中,与学校同荣辱共命运的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铁路中学教师团队工作有动力、有激情,能吃苦、善协作。这种精神风貌在学校组织各项重大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他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只有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敢于创新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几年来,该校坚定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学习化”“科研型”教师团队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强化学习,深入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改革理念为先,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新反思并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几年来该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改意识,强化素质教育行为。在新课程改革尚未全面铺开的时候,该校就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三本书学习(《素质教育手册》、《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素质教育案例集》)让绝大多数老师解放了思想,树立了新的观念。另外,学校制定了严格的业务学习制度,每学期初教师每人一本学习记录册,首页制定这个学期的学习计划,一学期反思札记不少于6篇,学习摘录不少于40页。学期末教研室统一检查,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严格落实该项学习制度,使教师的学习得到充分的保证。

2、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提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教师的个体劳动都是这项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该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约占教师总数的80%。年轻教师积极上进,敬业惜岗,但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学校十分重视以老带新的结对帮扶活动。学校举行师徒拜师的结对仪式,签定责任书,强化老教师帮扶年轻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责任意识。师徒之间经常开展互相听课活动,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快速成长。其次,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学校制订《铁中关于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若干要求》明确要求集体备课落实三有、四定、五统一。三有:(有主讲人的书面材料,有其他教师的评议及补充材料;有备课组长的该次集体备课小结。)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资料;统一测评标准)另外,学校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两轮互听互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课堂教学大讲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该校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扶下,在教研组备课组的带动下,成长迅速,有部分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3、注重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水平,是其专业化发展有无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的一把标尺。该校教育科研的组织本着“立足实际,全员参与”的原则,让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课题,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少问题或困惑,通过反思归纳,内化组合确定自己的教科研专题。教师围绕自己的教科研专题,每学期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由教研组教研室层层评选,优秀论文入编《铁中教科研》,学校并对优秀论文作者进行物质奖励。《铁中教科研》每人一册,全校交流。大家在教科研方面彼此了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科研成果来自教学又回归到教学,为教师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专家和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多方吸收外部教育教学成果与信息。学校每年均派出一批骨干教师去本县兄弟学校及外地学习取经,如去砀中、二中听课;去徐州、阜阳、蚌埠等地参加名师示范课听课活动;新课改研讨会;高考研讨会等活动。

2005年该校的全部高中老师去萧县鹏程中学听课学习。

3月20号该校中层以上领导及教研组长一行28人去江苏栟茶中学、洋思中学考察学习。走出去活动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改进了工作。为提高学习的成效,让更多的教师有当面聆听教育专家指导的机会,该校先后邀请徐州市教科所的教育专家、淮北西园中学、徐州铁一中的教学骨干来该校讲学送课。

2006年元月,该校邀请了魏书生、于映潮、张国生三位教育教学专家来该县讲学,该校教师全程听课。会后通过教师的座谈,大家一致认为专家们的教育思想对该校教师很有影响,为该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考核,促进教师教学硬功的提升。当前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教师基本功的认识渐趋淡漠,认为再强调传统的基本功已没有多大意义。但在该校,既强调传统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性,又十分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基本功考核,即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四项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教师的量化考评,与学期末综合考评挂钩,作为教师工作奖惩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教师基本功考核活动,强化了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练好教学硬功的意识,促进了该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强化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

学校在创设人文化氛围的同时,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制度化管理优势,学校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作到事事有章可寻,人人有章可依。该校始终坚持以规则管人,以规则育人的管理原则,加强提升师德师风,把师德师风贯串于日常各项工作中去。学校印发了《铁中教师手册》,让每位教师能经常性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砀山铁中教师守则》以及其他各项规范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领导评教活动,都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行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他们要求全体员工惜岗敬业,做到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服务育人、团结协作、严谨治教、追求卓越。通过提高师德修养塑造优秀的铁中教师队伍形象,通过优秀的铁中教师队伍形象来打造优秀的铁中品牌。“谁砸铁中的牌子,铁中就砸谁的饭碗”,学校根据考核制度,对考评连续两学期倒数后三名,不能适应铁中工作的教职员工,学校予以坚决辞退。几年的办学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以规则育人,才能确保师德素养得到提高,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得到加强,从而创造出优质的教育品牌。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长远的目标。在这方面和一些兄弟学校相比,该校还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但是他们将悉心听取专家的指导,并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丰富经验,力求把他们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更强更好,真正把该校打造成为一所优质品牌的学校,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更多的家长满意、社会更为认可,以能为砀山县乃至宿州市的民办教育事业做出更卓著的贡献。

截止到2019年5月,安徽省18个贫困县(市、区)已退出贫困县序列。

此次退出的贫困县分别是:颍上县、寿县、潜山市、宿松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六安市裕安区、舒城县、利辛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泉区、阜阳市颍州区、太和县、界首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等。

扶贫成果

2019年2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例行发布会介绍中国医疗对口支援情况,2016年以来,国家确定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扩展资料

安徽省脱贫调查

省级核查结果显示,18个县(市、区)的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低于2%,脱贫人口错退率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均高于90%,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符合中央要求和自身实际,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后续帮扶计划及巩固提升工作安排有序、措施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