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有哪些-古生物化石 有哪些
古生物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骸、遗址或其他形态的记录,是研究古代生物的重要资料。古生物化石可以分为实体化石和影象化石两大类。实体化石包括化石骨骼、化石牙齿、化石贝壳等;影象化石包括化石足迹、化石洞穴壁画等。古生物化石可以提供关于古代生物体形、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是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石化了的生命:古生物遗迹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动植物化石。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等。新疆古生物化石门类繁多,叠层石、植物及孢粉、三叶虫、笔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双壳类、层孔虫、苔藓虫、 类、有孔虫、介形虫、叶肢介、牙形石、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都有发现。新疆最早的化石见于距今 10 多亿年的中元古代长城系(14 亿~ 18 亿年)中,为微古植物和叠层石。前者指藻类植物,后者指蓝藻本身及其生命活动遗迹所形成的综合结构物,其常在灰岩、白云岩中形成同心状的叠层构造。最晚的化石见于第四纪地层中,主要为孢子花粉和哺乳动物化石等。新疆许多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早古生代的小壳、三叶虫、笔石;晚古生代的 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石、植物、鱼类和两栖类;中生代的爬行类、古森林遗迹;新生代的牡蛎动物群、古新世植物及哺乳动物等。
1. 石树森林、恐龙秘窟:奇台硅化木—恐龙化石园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山以南的将军戈壁上,行政区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管辖。北距奇台县城约 90 千米,交通便利,总面积约 3700 多平方千米。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硅化木—恐龙化石(图 8-3-1,图 8-3-2)。
地质特征:硅化木属中生代地层中常见的植物化石,但此处硅化木化石数量之多,树干之大,分布面积之广,保存之完整堪称国内之首。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石树组,由紫红色含砾砂岩、粉砂泥岩组成,产状平缓,由于季节性雪融水和雨水冲刷切割,加上风蚀作用,把地面雕凿成各种奇特的形态——雅丹地貌。残丘和沟壑发育,致使埋藏在地层中的硅化木因剥蚀而大面积出露地表。在 300 公顷的范围内,分布硅化木(又名石树)近千株,而且根茎枝俱全,最为奇特的是直立的树桩连着完整的根系,而根系又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土壤”之中。可以看到两个生长层面。
下层:分布在沟口冲洪积平原处,面积约 100 公顷,有石树残体,200 余株。硅化木产于紫红色砂岩层中,因剥蚀而外露,横七竖八,有平躺全露的,有部分外露的,有直立风化后成硅化木碎石堆的,一堆土石就是一棵树的全部,根茎枝全在其中。身临其境大有进入遭劫被毁的森林之感。所见石树多为柏型树木化石,树干粗大,直径 1.5 ~ 2 米,根、茎、树皮完整,年轮清晰,多为百岁大树。一般树皮颜色略浅,呈灰白、赭红色,粗糙,厚约 2 厘米,木质部分呈褐、灰褐、黑、灰白、青灰色,年轮清晰,像玛瑙之纹丝,颜色深浅交替更换。最长的一棵石树树干完整,根部直径 1.8 米,上段直径 0.5 米,仅下部外露部分就长达 21 米,上端还埋在砂岩层中的部分估计长度不小于 8 米。直立的石树多已就地风化成树段和碎石块,一树一堆组成大小不一的硅化木堆,难以见到完整的树形,硅化木横向节理发育,把完整的树干横切成2 米长短的树段。不论树皮树干内均可见到再交化的石英细脉,有些石树表皮还可见到硅化前火烧的痕迹。
上层:分布在由剥蚀残丘顶部组成的夷平面上,高出下层约 20 米,面积约 200 公顷,石树分布密度约 0.4 棵 / 平方米。因泥质岩松软不耐风化而流失,硅化木几乎全部暴露地表。这个生长面的特点是直立带根的树桩多,树桩茎干粗大,直径 1.8 ~ 2 米左右,高约 1.8 米,根系完整,并可看到下部的“土壤”,有些树干根系露出地面,蜿蜒曲折伸长达 5 米以上。折断的树干四处可见,长短不一,直径都在 1 米以上,部分树干仍可见到火烧痕迹。石树横断面年轮清晰,从年轮看树茎都在 100 年以上。树木仍以柏型树为主。树皮、木质部分多为灰黑、灰白色,因风化比较破碎,比下层硅化木破碎得多。远处望去是一片残存的树桩,就好像刚刚被乱采滥伐过的森林。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普遍含有硅化木化石,但多数地区只是一些树枝树干。见到根系完整,原地直立生长,数量多,树干粗大的仅在一处,而且有两个生长层,这对研究新疆侏罗纪地史和古气候是十分难得的。此点硅化木森林遗迹有力地证明,在距今 1.2 亿年前,这一带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区。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与植物发育相伴的大型爬形类动物也是繁盛时代,仅上侏罗世的地层中就出现两层森林生长面,说明其间曾发生过环境的变化。下层森林面因地壳下降埋藏在地下后,经过若干年地壳又上升,在新沉积层上又生长出了茂密的植物、树木,再一次形成林海。上侏罗世末地壳再次下降,森林被全部埋入地下。今天我们从再次暴露到地表的地层产状看,岩层几乎近于水平状,而当年的树木虽已变成硅化木但仍保持着直立的姿态,根系完好,全部硅化,泥上尚存全部石化。证明地壳的运动主要是垂直升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森林生长阶段,地壳下降掩埋阶段,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此硅化木森林遗迹保存的完整程度较高,据说在美国、加拿大也发现有类似的硅化木化石点,但参观过此点的外国友人都说不及此处保存完好。因此将军庙的硅化木森林遗迹不论从地质研究角度,还是从观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成因分析:侏罗纪晚期,气候湿润,水草丰盛,沿准噶尔盆地边缘为茂盛的森林植被区。后因地壳下降,使森林全部被洪水所携的泥砂埋没,继而接受沉积,若干年后地壳微有上升趋势,露出水面,其上又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晚侏罗世,地壳再以下降,又经历一次大的沉降运动,致使森林植被全部埋入地下。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在成岩作用的同时,岩石中压缩出的水分形成地下水的一部分,水中溶解有大量的偏硅酸分子,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埋藏在地层中的树木纤维逐渐被地下水中的硅质代替,树木原形未变但组分全部被二氧化硅交代,在成岩的同时,树木逐渐变成石树,以后的岁月,尤其第四纪以来的风化剥蚀才使其有幸暴露于地面。其发展演化,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①森林生长阶段;②地壳下降掩埋阶段;③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④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2. 无水戈壁的绿色记录:哈密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位于哈密市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分三个区块分布 。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地质特征:第Ⅰ区块:中粗粒砂岩中发育大量银杏、苏铁类植物茎干化石,地表可见化石最大长(节)5.5 米,直径大于 2 米,节理和裂隙发育,节理间距一般在 0.10 ~ 0.80 米。化石具弱硅化和泥化,主干颜色以土黄色—粉红色为主,树皮和年轮被褐黑色铁质交代,风蚀后化石体形成假山状,花纹图案酷似山水画。此外,该区块内还能偶见钙质结核,呈乳白色,发育指纹状微细条纹,近似玛瑙。
第Ⅱ区块:砂岩中发育菱铁矿层和少量硅铁化木。菱铁矿有结核和块状体两种。结核以浅褐、钢灰色为主,常形成葡萄状集合体,部分形成多种图案的同心纹,颜色有双色或多色,块体(集合体)一般直径 20 ~ 30 厘米,块状菱铁矿多数呈蜂窝状或不规则假山状,长、宽、高尺度为 10 ~ 80 厘米不等。风蚀改造后的各种菱铁矿体均具极大的观赏价值。硅化木地表可见长 20 ~ 50 厘米,一般直径 5 ~ 20 厘米,呈浅褐色。
第Ⅲ区块:偶见似银杏茎干化石,硅铁化较强,可见茎干最大长 3 米,直径 0.2 ~ 1.10 米,节理发育,年龄清晰。颜色以灰褐—褐色为主,一处地点见有灰黑色光滑木干。
《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第4条明确规定,对研究生命起源、重要生物门类起源及演化,探讨全球或洲际地层对比和关键古地理、古环境演变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应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包括如下几种:
表5-1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分级表(1)已经正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的模式标本。
(2)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数量稀少、保存完整或近于完整的重要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图5-1 最后的晚餐—马氏燕鸟
注:化石保存了动物捕食的状态,此标本为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十分罕见和珍贵(摄影/赵洪山)(3)保存特殊埋藏状态(图5-1)或关键部位特征的重要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4)具有关键演化价值、我国特有或数量稀少且保存完整的鱼形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5)在重要生物门类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具有极为突出科学价值的、保存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高等植物化石(不含木化石)。
(6)保存较清晰结构或构造、完整程度很高的巨型木化石。
(7)整窝或近于整窝保存的且蛋壳完好的脊椎动物蛋化石,单枚或多枚具有分类学意义的含胚胎蛋化石;规模较大的或集中分布的、特征清晰且指示运动特征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
(8)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其他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