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由哪些构成的-静脉血栓由哪些构成
静脉血栓主要由血液、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和水份等组成。其中,血液是最主要的构成部份,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蛋白质,能促使血液凝固;凝血因子是催化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资;而水份则可以帮助血液在血管内活动。
血栓分为几类?
血栓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三类。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常发生在血管壁受损伤和血流急速的部位,多见于动脉血栓、心脏血栓及静脉血栓的头部;红色血栓由纤维蛋白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常发生在血流缓慢或停滞的部分,见于静脉血栓;混合血栓则由头部的白色血栓、体部的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尾部的红色血栓组成。
血管壁和血小板方面的因素在动脉血栓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而凝血与抗凝血方面的因素则在静脉血栓中起主要作用。血栓的形成随着某些条件,可以向不同方向演变。例如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酌抗血栓功能作用下,可被溶解,血栓在溶解过程中被结缔组织取代,导致血栓有机化,并使被堵塞的血管再通;若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血栓能不断蔓延;由于外界压力、肌肉收缩或因插入导管等因素能使血栓脱落,造成血管堵塞而损害器官。动脉堵塞所引起的后果比静脉的严重,而静脉系统的血栓的发生率多于动脉系统的血栓。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后果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堵塞的部位及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种类。例如,冠状动脉血栓栓塞可致心绞痛、心肌梗塞;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栓塞,常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肾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可能损害肾小体,出现肾功能损害及出现蛋白尿;肢体动脉血栓栓塞可引起肢端疼痛、缺血性坏死;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发生局部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发生淋巴性水肿等。
先天性血栓性疾病(或称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是由于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某个环节发生了特异性障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上以复发性静脉血栓为主,常首发于青少年时期。
不少的内科疾病都可继发血液呈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如肝脏疾病、心脏血管疾病等。
血液高凝状态是体内止血与抗血栓机理平衡失调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血流状态等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发生紊乱而引起,是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前兆。高凝状态大多继发于一些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也可因止血、抗血栓功能中某一环节发生缺陷所致。
胰腺、胃、肺、结肠、胆囊、卵巢等器官恶性肿瘤患者中,在凝血、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容易出现紊乱而并发血栓;来自心脏瓣膜的血栓栓子,可导致血管闭锁不全以及心、脑、肾等器官梗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中,约有4%~14%的病人可发生多发性血栓,其中大部分为深静脉血栓,少数为肺血栓、脑血栓;高脂血症患者中血栓并发症也较高。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这种症的特点是,在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在临床治疗上对防治血栓性疾病多采取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三种疗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