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们直接与大众打交道,负责政策的实行和落实。他们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当对基层干部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在提拔、培养和使用过程当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我们也应当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能真正实行职责,服务好人民大众。基层干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侧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他们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如何让基层干部“少流泪”“多流汗”

近日,人民网推出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金字塔的最底端,岗位小但作用大;基层干部,是行政序列的最末尾,角色小却责任大。其实无论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大多数基层干部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工作与生活。基层干部苦,因为上对党委负责,下对群众负责,两头兼顾,两不能误;基层干部累,因为上面千根针,底下一条线,疲于应付,奔波无限;基层干部怨,因为权责不等,压力山大,无处排解。中央媒体之系列报道之所以要对基层干部的苦、累、怨作出客观公正的述评,其实就是在全民呼唤“中国梦”的今天,也负责任的帮基层干部喊出他们的梦“多流汗少流泪”。

给他们一些理解。经济建设、民生工程、环境治理、计划生育……多个部门的工作最终有可能落到一个基层干部的头上,每一个基层干部往往都承担着多样“工种”。问题从上级顺延至基层,任务经各级累加到基层,基层干部需要沟通角角落落、连接方方面面,负担有点重压力有些大。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倒在工作岗位上,和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固然分不开,但客观上多多少少也和基层事务繁多,需要没日没夜的操劳奔波有关系。出台政策的时候,尽量站在实施者的角度,多提一些具体要求,少划一些模糊界限,下达任务的时候,尽量站在操作者的角度,便于基层操作落实,不能与基层实际相脱节。

给他们一些包容。正如报道中提到的一样,基层政府权力有限,许多问题不具有表态权,对于群众的诉求,有时候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记得某地乡镇一名包村干部,因村中排水沟受当地工程影响经常受堵,群众怨声载道,该名包村干部交涉多次、处理多次无果,最后出现一个场景,就是一到下雨天,该名包村干部准时出现在排水沟中,自己用手清理保证排水畅通,这个事例听起来既有感动但更多的是辛酸。此前网络上曾有一些反映群众一有事就找“县官”的新闻,其实这正是基层政府尴尬的地方,上级要求问题化解在一线,处理在基层,但权力并不在基层,基层干部只能靠宣传无法真表态,久而久之自然在群众中丧失了话语权。所以,对一些基层干部努力过后却依然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请体谅一下苦衷,给予一些包容。

给他们一些保障。基层干部中,35至45岁年龄的人群比例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些人大多在基层扎根大半辈子,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看起来有些朴素甚至土气,但他们的存在不可或缺、作用不容小觑,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让基层干部有序流动,根据基层实际出台针对基层干部工作一定年限进行交流的政策,让他们有“盼头”;要切实保障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及时足额到位,并随当地经济发展逐步得到提高,经常倾听基层干部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呼声,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有“干头”;要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经常性向基层干部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及时给他们补脑充电,让他们有“劲头”。

最美基层干部给所有战斗在一线、拼搏在基层的干部作出了表率,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流泪”的基层干部们一定会“多流汗”,中国有梦,基层也该有行动。

简谈如何看待基层干部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民风为之一新!但从近期报道的案例来看,仍存在少数干部“走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干部自发自觉地“身在心也在”?值得我们深思。

干部“走读”关乎作风,更关乎血肉联系

工作在乡镇,居住在城里,工作长期迟到早退,把工作的地方当成了随便逛逛的地方,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和群众都不知道。有事要找他,众里寻他千百度,颇费周折。干部“走读”,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干部作风问题,这关乎干群及党群的血肉联系,不容忽视。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副镇长杨沅鑫在富驿镇工作,妻子在绵阳市区,父母在盐亭县城居住。因为工作地点和家庭住址不在同一地,经常要来回奔波。有一次,该县督查组到富驿镇暗访,发现本应值班的杨沅鑫不在岗。第二天一早,督查通报传遍了全县。“有的干部上班迟、下班早,群众来办事找人找不到,再找明天到。”河南省某市纪检监察干部小杨说,“这种现象,让办事群众吃闭门羹,伤透了心。”

此前,江西省分宜县曾对距分宜县城7公里的湖泽镇进行突击检查。检查发现,该镇52名干部中就有13名干部不在岗,仅有39名干部住在镇里,“走读”比例高达25%。“很后悔,当时没有意识到错误这么严重!”被通报批评的分宜县双林镇“走读干部”刘刚(化名)检讨说。刘刚的女儿那段时间恰好要参加中考。于是,刘刚下班后没有请假就直接回到了县城家里。

“干部如果‘走读’,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江西省遂川县某乡镇干部小罗表示,基层乡镇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若得不到及时处理,甚至会酿成大祸。据媒体报道,我国西部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某乡镇领导的家都在县城。一天晚上,该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回城了。森林发生大火,村民来找乡领导却找不到人,县领导想了解火灾情况,打电话才知道乡长在县城。尽管最终火灾被扑灭,但这一事件在当地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法规室主任黄朝阳认为,一些干部“走读”专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干部“走读”还拉大了干群距离,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是脱离群众、作风飘浮、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多重因素养成干部“走读”新“土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表面上看,干部“走读”是迟到早退,纪律松弛的小问题;实际上是脱离群众,思想作风“大顽疾”。治病,应该找准病因。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如今,不少县级干部都是厅局交流而来,他们的家原本就在城市,一些县领导经常不在县里,热衷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基层则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在他们中间“走读”现象时常发生。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罗国安认为,年轻一代公务员大多不愿扎根基层也是干部“走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要么长期在城市生活,要么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基层当作跳板,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军。

陕西省某县组织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走读”问题,县领导也很头疼。有时候不仅带队明察暗访,还利用视频设备等对各乡镇的领导进行“视频点名”,或者给值班办公室打电话抽查。但由于抽查的频率不高,无法24小时了解基层干部驻村值班的情况,导致有些干部心存侥幸,偷偷离岗。

除此之外,食宿条件不完备也是诱发干部“走读”的客观因素。某乡镇干部说:“吃住方面条件比较一般,值班住宿都是两人以上寝办合一的房间,夏天没有降温设备,冬天暖气不热,室内温度只有8度,留宿条件非常艰苦。”这些因素都导致基层干部“走读”行为的加剧。

“人下去了心没下去,导致作风不实,工作敷衍了事,电话远程指挥替代了在与群众接触中解决问题,主要是没有深刻理解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把基层当作自己成长锻炼的沃土,没有对群众产生真感情。”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说。

治理干部“走读”,留“身”更要留“心”

领导干部不能在责任辖区安营扎寨,不能真正把根扎下来、心留下来、责任担起来,就无法真正在感情上和事业上融入当地,群众路线就无法走通,当地长远发展也难以得到认真谋划。

治理干部“走读”,一些地方出台了住夜值班等规定:有的地方规定周一至周五都必须住在乡镇,周六日轮流值班;有的地方采取视频点名、指纹机签到、明察暗访、晚上查岗等措施,可谓煞费苦心。然而,这些规定与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刹住干部“走读风”呢?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采取思想引导、党课教育、专题讨论等形式,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留在基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正反面典型宣传报道,从而使一些存在“走读”苗头的干部得到警示。

有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应建立健全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心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同时,建立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严格问责制度,采取明察暗访、电话随访、实地检查等方式,给基层干部头顶架上“高压线”,从而使其坚守工作岗位。

除了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之外,还要注重对基层干部群体的人文关怀,着力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领导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

同时,为基层党员干部减轻负担和压力,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的权益保障制度,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乡镇机关基本生活设施。对异地任职的基层干部,可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为其每年安排一定期限的探亲假,等等。

基层干部这个群体总是与基层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围绕着基层工作来看基层干部才能更为真实的认识基层干部。近年来,媒体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基层干部所占比重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依然是群众信任的对象。 基层干部由于处于基层一线,面对面的与群众接触,很多事情都会直接由他们去落实,这就难免把一个人能力全面展现出来,他的缺点也一样暴露无遗,而且会放大得让人觉得生动形象。群众会讲,这个人我们很了解,他经常怎么样,他最常讲的是什么,他最喜欢做什么。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的确会直接让人感受到,正因为接触多,所以要求也会高得多,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基层干部常常讲,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基层干部面对一些“群众工作”,总是要从思想工作入手。这不像上级的工作,布置下去你就要想方设法的完成。基层干部的想方设法,很多时候是去与群众交朋友,沟通友谊。这个不是每个人都会讲的,也不是每一个到基层的人会做的,因为群众要信任一个人是要时间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才能够有交流,才能有感情沟通。虽然很简单,做起来很复杂,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正是由于这么简单而又复杂的情况存在,所以基层工作与基层干部就显得联系紧密了,变成了分开探讨就脱离实际。要提升基层干部的素质,改变基层干部工作的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等等,这些说法也应该具体的分析。基层干部必须适应基层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基层干部又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升迁。基层工作很多年,也许都没有机会升迁,这也是当前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面临的问题。有人说,在县以上的机关工作,毕竟认识的领导多,说话容易,这也是人之常情,基层干部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还好,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开展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这给基层干部带来了希望与盼头,同样,也提出了新的考验。这就是基层干部如何提高升职能力,以适应更高岗位的需求。 在一些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往往给予人才带薪学习的机会。对于公务人员,国家也有加强学习培训的规定。笔者认为,国家给予公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干部不断学习的福利往往更容易让基层干部提升自身能力,进一步为巩固基层取得实效。当你真正身处基层,才会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更会明白基层干部获得学习的机会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