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感觉

感觉是一种人类的主观体验,它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可被我们感知的情势。一般来讲,感觉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视觉可以帮助我们辨认物体和环境,听觉可让我们听到声音,味觉可让我们品味食品,触觉可让我们感遭到物体的质地,而嗅觉可让我们闻到气味。

当我们用“感觉”做判断时我们在想什么?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去KTV,有几个人打算玩到凌晨三四点才走,去之前我和一位同去的学姐聊天,她让我判断一下两个学妹会不会肝到很晚(笑哭),我当时回了一句“我感觉她们不会走得太晚”,然后我脑子顿了一下,“感觉”这两个字听起来怎么样呢?说时候,就没怎么过脑子,我突然很好奇我是如何在用“感觉”做判断的,这个“感觉”从何而来?第二天早上在日记上简单记了一下想法,想找时间把它理清楚,将隐性的东西显性化来找到它的依据,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信息,“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由于两个基本前提,我对于“感觉”的定义跟上述不大相同:

- 我所描述的“感觉”是口语上的词汇,它的含义未必与原意相符

- 我所描述的“感觉”是信息的输出,而不是输入

在我的定义中,“感觉”是信息输入后,潜意识将信息作为参数隐性调用大脑中训练好的各种思维模型,在极短时间内得到输出解的过程。

在对“感觉”的定义中,我将其抽象为了输入-模型-输出的结构,输入和输出我们都很好理解,它就像是计算机的外设,而模型对于不关心“感觉”是什么的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黑盒子,不清楚里面到底是怎样的结构,这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普通用户哪管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运作的呢。但谁让我就是对它很好奇,想要搞清楚它到底是如何做出判断的。

于是我回想了一下当时做出判断的过程,通过慢镜头将其显性化,首先是将早回和晚归的概率对半分,然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她们是女生,女生大概率不想回得太晚,因此增加了早回的概率,第二个想到的是距离比较远,时间太晚有打不到车回去的风险,继续增加了早回的概率,第三个想到的是平时对她们的印象,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她们也不像是很浪的人,继续增加了早回的概率,此时早回的概率已经远大于晚归的概率,做出早回的判断。

将这个过程进行提炼,可以将其归结为动态调整模型,首先给出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不同维度信息的置信度大小降序排列,并按照影响的权重进行动态调整,获得最终的得分,输出分数最高的判断

根据上面的分析,“感觉”做出判断也没那么糟糕,它并不是我原来想的那样只是一个不过脑子的行为,而是将既有的思考模型在潜意识中进行高效复用,我们平时花很长时间去冥思苦想,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将隐性的东西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在思考时脑子里一片混沌,没有思路,只能寄希望于碰运气擦出火花。

这让我想起了灵感的来源,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你思考过程中,将你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记忆碎片在一定概率上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连接,当其中一个连接与你的目标相关时,会给你一种灵光一闪的感觉。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快速给出判断,这时候就不能像找灵感一样去思考,这种碰运气的做法会让你特别焦虑,还很容易把事情搞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花时间将事情想清楚、想明白,并进行抽象提炼,当需要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快速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还原,作出又好又快的决策。